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如約而至。母親節,是商家的盛宴,商家紛紛推出華麗而溫馨的促銷方案;是學校的自選動作,比如有的學校組織小學生給母親洗腳;更是子女表達孝意的一種自覺,比如,有的孩子為母親送上了一枝橙色的忘憂草和親手制作的賀卡……(5月7日《新聞晚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表達孝意,未必非要等到母親節來臨。但在母親節來臨之際,向母親表達孝意成為一種集體自覺,也是好事。因為這個節日起碼為子女表達孝意提供了一個溫情而特殊的儀式。
可是,對每個游居在異地的子女來說,母親節其實是一個挺讓人感到百味雜陳的節點,母親不在身邊,無法更好地表達孝意,只能打個電話,問候幾聲。
今年年初,新修訂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規定,“家庭成員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特別強調“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換言之,法律擬強制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消息一出,旋即引起熱議。
是的,做子女的,確實應該常回家看看,這是樸素而必需的人之常情。但是道一聲“常回家看看”,又太沉重!對于在外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想常回家看看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對于不少人來說,在城市里生活并不輕松,工作壓力之大往往讓人身心俱疲,除了周末難得休息,于是一到周末趕緊自我調適一番。再加上帶薪休假往往是遙遠的傳說,被加班、被全勤甚至成了家常便飯。在緊湊的工作與逼仄的休息中,確實很難抽出時間回老家一趟,更別說常回家看看了。
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但悲哀的是,老人越來越多,子女卻離得很遠。人口普查還顯示,我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了2.6億。很顯然,這些流動人口往往無法在家照顧老人,人們常常擔憂留守兒童,卻往往忽略了留守老人。其實,還應該明確的是,不止流動人口的父母單獨居住在老家,還有許多考上大學而后留在城市工作的農家子弟等等,他們在城市里工作、定居,已經不是流動人口了,但是因為種種條件,他們同樣無法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邊,也無法更好地孝順父母。簡言之,我國究竟有多少父母不在子女身邊,無奈地被留守,雖然無法詳盡統計,但一定是個天文數字。
前不久,不少網友在網上發起了“算算這輩子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的調查,網友們計算出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的是有十幾年,最短的只有十幾天。這一計算,令人驚悸。日前,一條視頻短片《天堂午餐》廣為流傳,短片講述的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情現實,令人淚奔。
母親節,你的愛回家了嗎?這是網上的一句問語。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我們每個人都要問自己,我的愛回家了嗎?我的愛何以安抵老家?不得不說,也許每個人都想送愛回家,都想回家看望父母,但對很多人來說卻不現實,這值得相關部門深思。(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