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陸是全國政協常委、山東省政協副主席,他的這個提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樣的想法并非出自“酸葡萄”心理,王新陸在學生時代的英語和日語都不錯,“都是90多分畢業”。他真正的顧慮在于,他認為這么多年學的英語基本上是白白浪費精力。說白了,就是用不上。相比較而言,在他的經驗中,古漢語反倒比外語用的多。
結合王新陸的職業身份:山東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博士生導師,這樣來看古漢語確實要比外語有用的多。因為《本草綱木》《四部醫典》《千金方》畢竟不是用白話文寫成,假如不學古漢語,就很難理解其中要義。對于某些和古代經典打交道的專業人士,古漢語的確是必修課。
但將古漢語納入高考,確實還要從多方面考慮。首先是古漢語在時代上很難“穿越”,當年的新文化運動已經將古漢語排擠出歷史舞臺,1920年當時的教育部發布訓令,凡國民小學一律使用語體文(即白話文),自從那時候起,白話逐漸占據主導,古漢語可以說是走下神壇了。
其次是古漢語是否能比其他外語有用。我們知道印歐語系也有著古老的文字——拉丁語,在西方也少有納入必考的體系,除了能在一些大學畢業證等少數地方看見,大部分情況下還是使用現代語文。拉丁語在現代社會已經失去了文化交流的功能,文化已經是靠現代英語、法語、德語等傳播;拉丁語已經失去了文化傳承的功能,只能固守古老典籍。古漢語也是如此,我們能用古漢語閱讀《左傳》《史記》《水經注》《本草綱目》,也只是供研究之用,并不能再用古漢語書寫傳世。假如恢復古漢語做高考,它勢必要與英語取得同等地位,但是不是比英語用處大,實在很難下斷語。因為英語畢竟掌握著世界上大部分的資料,古漢語與之相比所坐擁的只是中華文化過去的一部分。即使“大部分大學生和研究生是在‘內銷’,不是‘出口’”,古漢語的功用可能還難比英語,因為除中國古代史、古代漢語、中醫等少部分專業外,大部分專業的最先進水準還是掌握在英語國家中。不懂英語或者其他外語,那么學生則永遠要從“二道販子”那里獲取資料,理解上難免會有偏差。[作者:陳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