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黃捷”罷免未過是雙刃劍,島內民意撕裂愈演愈烈
【兩岸快評第1212期】
高雄鳳山區議員黃捷。(圖片來源:臺媒)
高雄鳳山區黃捷議員罷免案結果6日出爐,最終以65391票反對、55261票同意未獲通過。民進黨雖然暫時取得了勝利,但是這個案子一定不是近期島內罷免潮的結束,臺面下的暗潮洶涌,才正要開始。
“黃捷罷免案”雖然只涉及到一個市一個區的議員去留,但是藍綠雙方陣營都擺出了高度動員的大陣仗,將其操作成了政黨對決與民意測試。臺灣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指出,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親自兩度喊話,要求動員民進黨投入,證明民進黨本身對此相當重視,但原因是否是因為其具有危機感,唯恐罷免黃捷成功,產生后續骨牌效應,目前還很難說。
島內的這一波罷免潮,始作俑者是民進黨。從當初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下臺后,國民黨主動出擊發起反攻,成功罷免了民進黨籍議員王浩宇。從此之后,“罷免”已經成為臺灣各大黨派的“政治斗爭工具”。這次罷免黃捷雖然未成功,但是已經有媒體點名,身處藍營優勢選區的綠營民代陳柏惟和吳思瑤可能會接下來遭到罷免。
這顯示罷免案中個人的過關或去留,都無法彌合民意對立激起的不滿和仇視,更不能阻止罷免潮指向下一個對象,折射出島內民意因罷免案,開始了進一步撕裂對立以及政治生態的進一步惡化。
此外,張競還指出,黃捷罷免案之所以能夠成案,必然有其深層原因。島內很多大咖級政治人物紛紛趕到高雄鳳山助陣,其中究竟有多少政客,曾經傾聽過鳳山市民的不滿原因,其實值得懷疑。假若各方援軍只知在街頭造勢,卻不愿探訪民情、紓解情緒、化解怨懟,顯然是不得其法。更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些政治明星不過是來湊個熱鬧,所圖還是本身能在媒體曝光。島內的政治生態已經淪為黨同伐異的站隊斗爭,連傾聽民意這種表面的遮羞布都不需要了。
從民進黨的得失來看,表面上是取得了“罷捷案”的勝利,但是損失也是明顯的,冤冤相報的政治生態纏斗之下,沒有贏家。
首先,蔡英文兩次明示“保捷”,造成選情激化,“罷捷”團體4日到地檢署告發蔡英文違反“選罷法”,使蔡英文成了第一個因罷免案而被告的臺當局領導人。
其次,從民進黨投入的資源及能動員所花的力氣上看,這個結果只能說差強人意。此次罷免案,蔡英文下了軍令,林飛帆祭出了染紅牌,吳怡農等召喚了年輕人,民代們比照選舉節奏輪番上陣助威,民進黨只贏了一萬多票,但2020年大選及民代選舉中,蔡英文及許智杰在鳳山區均拿了超過十一萬票。開出此結果,民進黨值得高興嗎?
當初民進黨“因人立法”,為罷免韓國瑜而降低門坎,所以才引發后續此等罷免對抗風潮。由此可以看出,罷免其實是一柄雙刃劍,傷人的時候不慎也會自傷。更嚴重的是,這種冤冤相報的政治惡斗很難叫停,而后果就是島內的民意也會隨著一次次被撕裂。(文/石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