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在13日的一篇報道中說,由于近幾年兩岸氣氛緩和,臺灣對解放軍的研究正在慢慢萎縮,從過去商討如何跟解放軍作戰轉向熱衷探討能否與解放軍建立互信機制等問題。這篇報道吸引了大量兩岸媒體共同關注與轉載,也表明臺灣軍方這一變化釋出的積極信號帶給兩岸的正能量之大。相較于近幾年兩岸經貿與文化交流的突飛猛進,兩岸軍事關系一直在低速檔位上運轉,直到2013年才呈現出加速度發展的態勢,“臺灣對解放軍研究萎縮”是對這一發展趨勢的最好詮釋,未來兩岸如何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值得期待。
一、和平發展讓“對抗思維”失去意義
兩岸緊張對峙多年,與大陸有過豐富交手經驗的臺灣,有著華語世界中最多的涉解放軍著作,堪稱全世界最了解和關注解放軍的地方。據臺灣《旺報》報道,長期購買臺灣海軍軍刊的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表示,馬英九上臺前,臺灣軍刊很多文章是商討如何跟解放軍作戰,基本是從防御態勢出發的對抗性話題;之后兩岸氣氛緩和,軍刊開始熱衷于探討能否跟解放軍建立互信機制,臺灣如何借鑒解放軍的經驗。陳悅說:“抗登陸、反潛艇封鎖的文章在趨弱,更多是如何在海洋上用《國際法》來解決地區間爭端,如何開發資源,如何借鑒大陸。”
這種變化,無疑是兩岸關系大局變革的一種積極反映形式,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勢、臺海安全穩定的現狀,讓當年反對兩岸直航的“木馬屠城”謊言淪為笑話,也讓兩岸間持續多年的對抗思維變得毫無意義。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后,兩岸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談判,簽訂了19項協議,福祉惠及兩岸百姓。同時,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海峽論壇、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等為兩岸搭起了經濟、文化、民間、企業等多層次、多渠道交流的各類平臺,去年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還首次突破“禁區”搭建起了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重要平臺,為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不斷增添新動力、促成新成果。以2013年來說,兩岸高層會晤頻繁,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度會面、達成互訪及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的共識,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互設辦事機構進入商談階段并取得一定進展,ECFA后續商談繼續推進,兩岸人員往來規模持續擴大,各項交流機制化水平得到提升,無不呈現出一派精彩紛呈的盛況,也顯示出兩岸共識不斷增多、互信不斷增強的趨勢不可逆轉。
但盡管如此,兩岸仍然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尤其是政治話題,而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是更敏感的政治,在兩岸政治互信尚且不足、彼此信賴感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尋求解決軍事問題的難度更大。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充滿誠意和善意,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降低兩岸敵意、確保臺海和平、造福兩岸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