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將于12月22日在臺中舉行,島內最新公布的一份民調顯示,有六成的臺灣民眾支持通過制度化協商來處理兩岸交流衍生的問題;對此次4項協商議題,超過半數的臺灣民眾持正面肯定的態度。這不禁讓人回顧起近兩個月來兩岸交流的熱絡場景:臺灣海基會新聞交流團登陸參訪、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訪臺、兩岸金融備忘錄(MOU)完成簽署、河南“中原文化寶島行”系列活動在臺展開……這一系列交流盛事無不得到了臺灣主流民意的支持,也無不在提醒人們:兩岸交流“不怕慢,就怕站”,兩岸交流貴在堅持,必須而且一定會堅持下去;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堅持,才有了兩岸今天的和平局面,也只有依靠這種堅持,才能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
兩岸交流堅持下去有民意的支撐
回顧去年此時,島內還充斥著一股對兩岸交流速度是否太快的質疑聲,但正如馬英九在就職一周年記者會上所說:一年來兩岸交流已得到多數民意認同,民進黨卻上街頭反對,他公開請在野黨告訴他“到底要把兩岸關系帶到哪里去”?“如果要我們回到執政前8年的情況,對不起,我真的做不到,那并不是一個值得我們繼續走的路線”!
對比今天,11月16日晚MOU簽署后,在新加坡掛牌的摩臺指期貨立即受到激勵大漲4%,17日早臺股一開盤也呈現積極效應,可見島內對兩岸合作抱持了怎樣樂觀的態度!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11月的臺灣行,不僅創下“第一位來臺的省委書記”、“兩岸交流以來最大規模訪問團”等多項記錄,更交出了對臺采購41.3億美元的優秀成績單,這股“梁保華旋風”即使是民進黨也未敢阻撓,充分證明了那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最初和最終動力。
兩岸交流堅持下去有豐富的載體
今天的兩岸交流,不僅人數逐漸增加,內容亦十分廣泛,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儼然已是“百花齊放”的時代;聰明的中國人,正在以日益豐富的載體,搭建起兩岸不可缺少的各種交流平臺。
以上個月的幾件事來說,江丙坤率海基會新聞交流團在大陸參訪時,提出了兩岸應在“大三通”之外再加上新聞交流這個“第四通”的說法;顯然,兩岸交流還有很多可以經營的空間,新聞交流能夠增進兩岸理解的功能正在受到重視。MOU簽署后,代表臺灣方面簽字的陳沖說,以往兩岸簽署文件都是透過海基會、海協會辦理;MOU是首次由兩岸金融監督機構簽署,替兩岸交流創立了新模式。梁保華的臺灣行,則被輿論稱為“省區市組團訪臺,充實了中央、基層民眾對臺交流‘一高一低’之間的‘中間地帶’”。而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島內公布的民調也顯示,多數臺灣民眾對這種通過制度化協商來處理兩岸交流衍生的問題的形式非常支持。
兩岸交流堅持下去是歷史進步的要求
11月中旬在臺北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上,前駐法大使吳建民一句“我們過去不可能來臺灣,現在來臺灣,就是說明兩岸關系又跨越一步”引人深思。臺灣《旺報》評論說:這次盛會確實得來不易。有人統計,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先后發生過6531次戰爭,可謂年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直到近30年,中國大陸和兩岸關系才真正處于未戰狀態,兩岸得以各自摸索發展道路,始有今日局面,期間若發生任何一場戰爭,后果都難以想象。
是啊,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經驗豐富、教訓深刻,兩岸交流沒有理由中斷,中國崛起需要交流,兩岸和平發展需要交流,現代的炎黃子孫,絕不能再重復古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無奈了。
兩岸交流應有“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的膽識
還是在“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發言盈庭之中,大陸團長鄭必堅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的確,兩岸能從過去走到今天,不正是“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的結果嗎?“兩岸即使仍存在許多重大分歧,但我們已經站在一起,進行坦誠的交流對話”,這不僅是這個研討會的意義所在,也為兩岸未來的交流指明了道路。
以MOU的簽署為例,兩岸在今年4月底簽署金融合作協議,至今7個月才正式簽署MOU,一路走來,波折比想像的多;但雙方往返折沖,達成的共識也比想像的多。因此,“溝通”是必要的,如何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進行溝通?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中找尋出路?正在考驗兩岸中國人的智慧。
截至目前,兩岸已舉行過3次兩會領導人會談,每提及此,江丙坤說過的一段話就會在筆者耳邊縈繞:“‘陳江會談’有如在臺灣海峽搭起了一座橋梁,而3次會談所簽訂的9項協議,則有如在臺灣海峽的橋梁上再建9條高速公路,這不僅拉近兩岸距離,也改變了人民生活,同時也使兩岸經貿合作更加順暢。”今天,我們欣喜的看到,兩岸各界都在為如何增加這些“橋梁”與“高速公路”上行駛的人與車輛積極努力著。開創新紀元、跨出歷史一步……這些屢屢從媒體人筆端流出的字眼,也實實在在地寫在兩岸人民的心中。展望第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期待順利,期待驚喜與感動,期待交流的涓涓溪水,匯成沖破一切障礙的澎湃大潮,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前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