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院長”吳敦義上任沒幾天,言行動輒受到在野黨的“關愛眼神”,16日他終于出言反擊,希望外界以合理眼光檢驗作為,“連皮鞋也檢驗,不是太可笑嗎?”
臺灣《聯合晚報》昨天的社論對此說,吳敦義指的是,他到災區勘災穿的是皮鞋,結果遭冷嘲熱諷。事實是:吳敦義并不是在大雨滂沱的情況下去視察的,雖然媒體拍到他穿皮鞋踩過水洼的畫面,但整趟視察并非在大雨天進行,穿什么鞋對工作效率根本毫無影響。
簡單說,這樁“皮鞋事件”是不折不扣的“假議題”,看似引發一番討論,實質上沒有什么可以得到的教訓,純粹以炒作為目的。臺灣政壇上,這類的假議題、空議題、爭吵聲大得與實質內容不成比例的議題,多半是空穴來風,或具有聲東擊西的政治目的。假議題例如吳敦義的皮鞋,聲東擊西例如民進黨人“請益”陳水扁、聲援陳水扁“人權”等等,都在誤導社會視聽。
為什么政壇會有那么多假議題?假議題會產生什么樣的干擾、腐蝕作用?以皮鞋事件而言,基本上是烏賊戰術的一種,反正為抹黑官員形象。以陳水扁人權來說,“人權”談起來冠冕堂皇,但陳水扁的貪污行徑在民進黨口里卻變成只不過“應該道歉”的題目,這種模糊焦點也太過驚人了吧?
空穴來風或聲東擊西的議題充斥,多半是反對黨制造出來的,將監督機制浪費在抨擊這些假議題或空議題上面。烏賊的墨汁只要噴得夠大面積,總會沾污幾個人,不費力又可以吸引鎂光燈注意。而部分媒體如果專業性不夠,無法分辨公共利益事項的重要順序,就只能人云亦云地配合炒作個人的花邊新聞。
社論最后說,在野黨散彈槍亂打,有時也可射中目標,但常常也傷了自己,例如從打馬開始的告發特別費事件。重點是,該監督的事那么多,如果把精神力氣虛擲在假議題上,就會耗損正當性去抓“真議題”了,如此一來,媒體和反對黨的監督也隨而變成了“假監督”。官員疲于奔命應付皮鞋、雨鞋一類的話題,如何有空間去施展改善施政的大作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