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論》月刊記者日前在北京訪問了長期致力于臺海和平發展戰略建構、致力于國家和平統一理論拓展建設的臺灣問題專家李逸舟。訪談中,李逸舟先生就兩岸關系的歷史與現狀、中共和平統一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統獨”發展趨向、兩岸相處之道、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與未來統一關系等重要問題發表了看法。他認為,“胡六點”對兩岸關系基本性質的定位與認識,“既體現了我們在國家領土主權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又反映出我們黨對兩岸關系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已經大大深化。”而“國共發表共同愿景使‘臺獨’失去舞臺”。《中國評論》月刊三月號以“和平發展,漸進統一”為題發表了這篇專訪。文章內容如下:
如何正確解讀“胡六點”
記者:去年底大陸各地隆重紀念全國人大發表《告臺灣同胞書》30周年,回顧歷史成就,展望發展前景,胡錦濤總書記為此發表了重要講話。如何看待總書記的講話?
李:胡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單純從時間和場合上看是對《告臺灣同胞書》的高規格紀念;但在宏觀層面和根本內涵上,則更多地體現出一種歷史性的交接與傳承。《告臺灣同胞書》確定的和平統一大政方針主導了以往三十年大陸的對臺工作、對臺政策,并在兩岸關系特別是民間經濟文化交流中取得巨大進展。胡錦濤總書記的六點意見在多年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起通往和平統一的現實道路,即現階段兩岸關系以和平發展為主題,以經濟文化各領域的長期發展融合最終導向政治的統一。這是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轉折與飛躍。今后一個相當的歷史時期內,“胡六點”將成為新形勢下大陸對臺工作與對臺政策的綱領性文件,指引兩岸關系在和平發展的軌道上全方位向前推進。六點意見在多年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起通往和平統一的現實道路,即現階段兩岸關系以和平發展為主題,以經濟文化各領域的長期發展融合最終導向政治的統一。這是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轉折與飛躍。如同當年鄧小平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樣,以和平發展為主題使現階段對臺工作的一切努力建立在了新的、正確而現實的基礎之上。這一主題的確立,已經使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豐富發展為和平、發展、統一。這一創新的理論,將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發展,也因此將載入史冊。
記者:兩岸關系以和平發展為主題,在2005年3月胡錦濤發表的四點意見與同年4月國共兩黨共同愿景中已經形成,它對這幾年大陸對臺政策、以及兩岸關系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和作用?
李:從2005年的四點意見開始,胡總書記曾先后數次就臺灣問題發表談話,當時即已被國內外輿論廣泛贊譽為中共對臺“新戰略”、“新思維”,或“胡錦濤對臺新政”。從中共思想理論形成發展的一般規律看,對事物發展階段的科學認識往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與作用;只有正確認識與界定事物發展不同的階段和方位,才能制定出真正切合實際的、正確的路線和政策;同時,對發展階段的不同定位和認知,又會產生出不同的階段性目標與任務,引伸出不同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以及與之相應的政策策略。當我們在和平統一的總體進程中確立起現階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后,就要求對臺工作從各方面相應轉變發展觀念,調整發展思路;特別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和平發展的軌道上來。
就此而言,“新戰略”在對臺政策中的實際影響,首先體現在對一個中國的新的認識把握上。以前我們長期堅持“老三句”,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從2000年開始,我們提出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的“新三句”;其中兩岸同屬一中的表述,實際上是吸納了臺灣方面“國統綱領”中“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領土”的提法。我曾對此提出:“這是長期以來對臺工作最寶貴的經驗與結晶,內涵豐富、前景遠大;一定要好好珍惜發揮,千萬不能在一般的輿論宣傳中使它萎縮成為一個僅僅針對‘臺獨’與兩個中國的狹窄概念”。“新戰略”在政策上從兩方面貫徹了這一重要思想:一是在“九二共識”上與國民黨求同存異,使之重新成為雙方互動的基礎,并在此基礎上成功實現了國共兩黨的接觸會談;二是在臺灣“國際活動空間”問題上具體提出“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這就使兩岸間長期以來最復雜敏感的問題真正顯現出具體可行的解決之道,也就使一個中國原則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取得一致與平衡。“兩岸同屬一中”的思想進一步明確了什么是一個中國、怎樣堅持一個中國,促使國共兩黨在此重大原則問題上真正實現了“對接”。兩岸關系中的“任督二脈”基本打通了。此后至今,兩岸先后恢復了兩會商談,兩岸直接“三通”基本實現,從總體上講都屬于這一“新戰略”的初步效應。
記者:胡錦濤六點意見中有一個全新的提法:“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盡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后期中國內戰遺留并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的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這其中蘊含著什么新的內涵與意義?
李:你關注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意涵深遠的問題。這是對兩岸關系基本性質的定位與認識,既體現了我們在國家領土主權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又反映出我們黨對兩岸關系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已經大大深化。顯而易見,它首先是針對“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的,因為“臺獨”歷來鼓吹的就是“主權獨立”、“一邊一國”。但這遠不是事物的全部。上世紀40年代中后期中國內戰及其遺留下來的政治對立是什么?這就是毛澤東主席當年所指的關于中國兩種前途的不同選擇。這種對立當年雙方是通過戰爭的方式加以解決的,但并沒有完全解決。此后至今六十年里,兩岸在追求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分別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出不同的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這期間,臺灣曾創造出“四小龍”經濟起飛的奇跡,大陸則自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史無前例的進步與發展。正視這一政治對立和基本差異,其實就是回歸到兩岸關系的基本矛盾,即不同的發展方式以及發展程度之間的矛盾。毫無疑義,在21世紀的今天,解決延續至今的這種矛盾,只能靠和平,靠發展。正確界定兩岸關系中這一基本矛盾,對現階段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使我們能夠比較清晰地區分兩岸間的統獨矛盾與不同的統一主張之間的矛盾,使雙方不再由于對一個中國問題上的某些分歧導致緊張與內耗,從而避免雙方的分歧為“臺獨”勢力利用來升高兩岸對抗、惡化兩岸關系。
國共發表共同愿景使“臺獨”失去舞臺
記者:說到這里,我想到2005年“胡四點”發表和國共兩黨領導人發布共同愿景后,雖然陳水扁仍在當權,但你當時即斷言“臺獨已是強弩之末”。其中的邏輯依據是不是正在于此?
李:是的。從宏觀上看,受兩岸血緣關系、歷史文化傳統、地理位置和地域人口、實力對比、國際地位與影響、發展趨勢等等基本因素制約,“臺獨”本來就是一條走不通的路。還在1991年的時候,由于臺灣“民主化”的若干重要問題基本解決,民進黨失去了攻擊國民黨的著力點,一度試圖以強化“臺獨”訴求來保持對國民黨的進攻力度,并于當年通過了“臺獨黨綱”。此舉一出,全臺震動,股匯動蕩,導致民進黨在年底的選舉中遭遇重挫,“臺獨”因此被稱為“票房毒藥”。此后民進黨開始淡化“臺獨”色彩,九十年代中后期展開了趨向現實的大規模“路線轉型”。但在此同時,國共兩黨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的分歧卻持續擴大,沖突持續升高,有人利用這種分歧不斷激化兩岸危機,塑造島內民眾對大陸的敵視與不滿,最終導致民進黨上臺。以后的幾年里,“臺獨”勢力每逢重要選舉或其他重要事件,就以激烈言行挑起兩岸緊張、激怒大陸,從而在島內獲取政治上的好處。這幾乎已經成為規律,規律就是已經反復出現的東西。2005年國共兩黨擱置了雙方在“九二共識”上的分歧握手言和,為臺灣民眾展現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前景,這就抽去了“臺獨”勢力操作兩岸沖突的一個重要基礎,這也是國民黨能夠在去年選舉中獲勝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后的趨勢仍然會如此,只要兩岸主張和認同統一的人們之間能夠求同存異,保持良性互動,“臺獨”就不可能再翻起大的風浪。
和平協議與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
記者:海內外輿論普遍關注胡錦濤再次呼吁“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以及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問題。你認為其中的關鍵是什么?
李:雙方有了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識,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等等就是題中應有之義。這既是和平發展的要求,也將是和平發展的保障。長期以來兩岸最主要的敵對體現在什么地方?首先是在政治上,特別是在什么是一個中國、怎樣堅持一個中國上。雙方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了接觸商談,其實已經大大降低了敵對狀態。接下來是要進一步鞏固強化。具體來講,還是幾十年的老問題,一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雙方怎么相互看待、怎么相互對待;二是怎樣在一個統一的主權下妥善協商安排好涉外事務。這兩個方面實際是一個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問題。
關于前者,胡總書記提出“為有利于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作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系展開務實探討”。這種政治關系,我認為上限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關系,這是臺灣方面不能接受的;下限是“中華民國政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關系,這是兩個中國的關系,是大陸不可能接受的;實際上臺灣方面現在也不企望追求這種關系。在這二者之間,存在一個相當的空間和余地,我相信雙方都有足夠的智慧找到一個都可以接受的表述,或者是找到一種實際的默契后不表述。其實問題說到底將會是非常具體的,比如說胡錦濤和馬英九見面了,雙方怎么稱呼?媒體報導時怎么稱謂?我的感覺是,經過幾十年的折沖博奕,雙方差不多都已經想通了、想開了,現在是需要談,需要雙方具體協商。關于涉外事務問題,六點意見指出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前提下通過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我看現有的奧運模式、亞洲開發銀行的方式、亞太經合組織的方式、WTO的方式,既然能夠成立,就都不違反一個中國的格局。空間是有的,辦法也是有的。關鍵所在,是思考問題的方向變了,雙方都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說話,解決臺灣國際活動空間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如何協助在臺灣的中國人從國際上爭取利益和權益的問題。所以胡總書記曾說“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總的看,如果上述問題處理好了,其他方面的事情都將會迎刃而解。
怎樣看待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關系
記者:現在有一種擔心,就是認為和平發展的結果并不必然是和平統一,而有可能是和平獨立;也有人說現在講和平多了,提統一少了。你怎么看待這種質疑與擔憂?
李:當然,和平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和平統一,對任何可能妨害統一目標的潛在因素都要高度警惕,以策萬全。但從戰略上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歸宿只能是和平統一。和平發展的基礎就是一個中國,以統一為指向。由于三通的實現,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機制也在構建之中,隨著經濟交流合作大規模推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進一步形成,兩岸實際將經由經濟的融合逐步達成經濟的一體化,形成經濟的統一。其次,隨著從臺北到上海與臺北到高雄一樣便捷的“一日生活圈”的功能逐漸發生作用,兩岸人員往來及臺灣民眾在大陸求學、就業、生活、定居、通婚等各種活動成為常態,民間社會聯系日益綿密,人民情感持續交融,兩岸事實上將逐步實現人民日常生活的融合。在這一點上,不能把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同我們與外國間的和平發展簡單類比,兩岸同為中國人的血緣情感、同文同語、同習同俗的文化基因將會發揮出它深遠的影響。再次,隨著兩岸交流融合的不斷發展與大陸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將逐漸為解決兩岸政治分歧提供基礎和條件,最終走向兩岸政治的統一。最后,通過和平發展,臺灣民眾將享受到和平發展的紅利,使臺獨論述與臺獨勢力逐漸消亡,臺獨將不再成為現實的重大危險。總之,我們不僅要嚴密防范臺獨,還要有徹底化解臺獨的心胸與格局。
另外,現階段以兩岸和平發展為主題,當然會經常講和平發展;但從領導人講話和有關文件看,并沒有少提統一。這次胡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有臺灣媒體統計說講了幾十次統一。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這么看,在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天天都在促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