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溫家寶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新華社記者劉建生攝
臺灣《中華日報》15日發表社論說:大陸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閉幕,在兩岸問題上和過去最大的不同是凸顯經濟合作、淡化政治爭議。美聯社報道即稱:與歷次人大會議相比,此次對臺語言最溫和,兩岸緊張情勢大幅減弱。
社論說,溫家寶在人大會議開幕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逐步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又在人大閉幕后的記者會上強調“臺灣與大陸經濟聯系十分緊密,已到不可分割的地步”、“兩岸要抓緊商議和簽署綜合性經濟協議”,不啻為兩岸以經濟合作為前提的方向定了調。
經濟和政治最大不同,在于政治可以“務實”也可“務虛”,胡錦濤多次表示“擱置爭議”,所擱置者即政治爭議。有此一念,兩岸關系因而緩和,不少政治因素造成的死結相繼打開,“三通”就是顯例。經濟以數字為憑,所以必須務實。臺灣受國際金融風波影響,要提振經濟,一部分可就內需努力,另一部分必須仰賴外貿。大陸既然以發展兩岸經濟合作為兩岸關系的重要架構,這就是臺灣的機會,如果還在虛無的政治議題上打高空、唱高調,豈是智者所當為?
兩岸建立經濟合作關系,才可能搭起臺灣與其它國家或地區建立FTA模式的橋梁。以“東盟加N”為例,在野黨所謂應直接和東盟諸國建立FTA關系,這是昧于現實的說法,因為FTA是國與國的關系,臺灣若不先與大陸建立關系,東盟諸國早已清楚表示不會和臺灣建立FTA關系。
社論指出,臺灣尤須注意一個事實,便是國際普遍認為,中國大陸會是最早脫離這波金融風暴的地區。在此認知下,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重要經濟國都希望能在中國大陸經濟復蘇中獲得利益,大陸能自救,則大有利于全球經濟。大陸崛起過程中,臺灣主政者閉關自守,以致失去了許多機會,如今機會再現,還能重蹈覆轍嗎?尤其是,目前臺灣經濟形勢險峻前所未見。馬英九日前表示“臺灣經濟已到了不能不面對的地步”,在野黨對兩岸經濟合作一味反對,是愛臺灣還是害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