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油價與糧價持續上漲,各國物價近幾個月來快速飆漲,儼然已形成全球性的危機,臺灣亦不能例外。臺當局“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6月物價變動概況,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年上漲率達4.97%,創12年來次高,其中代表長期物價走勢的核心物價上漲3.7%,是12年來新高,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漲率更達25.89%,是第二次石油危機后近28年來新高,嚴重沖擊今年臺灣經濟。更由于進口油價飆漲,進口原油負擔大增,使今年上半年出超大幅萎縮;然而出超的持續擴大,乃是臺灣近數年來經濟成長的主導力量,而今出超大幅萎縮對今年經濟產生的不利影響可想而知,臺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下半年經濟雖不致陷入“停滯膨脹”,但嚴峻的程度,絕不能掉以輕心。
6月臺灣CPI上漲4.97%,在國際間比較上漲幅度尚屬緩和;但其中攸關人民日常生活的食品類價格飆漲,影響CPI總指數上漲率的六成,油價的解凍及夏季電價的實施影響CPI總指數上漲的二成。而食物中本地水果如香蕉價上漲1.7倍、木瓜上漲72%、芒果上漲56%,以及色拉油與調理油上漲69%,最為嚴重;其次雞蛋價漲39%、全雞漲31%、豬肉漲27%、面粉及其制品漲23%、鮮奶及奶粉漲10-20%、食米漲9%,以及汽油價漲23.7%、衛生紙漲17%等等。對每個家庭生活負擔的增加,絕不是CPI總指數上漲4.91%所能充分表達;尤其以食物支出為家庭主要支出的中低所得家庭,沖擊最為嚴重。
此波物價飆漲主要受進口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此可從躉售物價指數(WPI)各類物價的變動分析了解。6月WPI總指數年上漲9.86%,其中進口品價格上漲16.01%,影響WPI總指數上漲54%,顯然是此波物價大幅上漲的罪魁禍首。然而由于新臺幣大幅升值,已緩和其沖擊;若新臺幣未升值,則按照美元計價的進口品價格上漲25.89%,6月WPI總指數要上漲13%以上,問題將更嚴重。
即使新臺幣大幅升值,但原材料價格年漲率仍自去年6月上漲7.5%,至今年6月躍增至49.2%;加工廠商實在無法承擔,不得不將部分進口成本上升轉嫁到加工品價格上,才使消費者價格大幅上漲。而且原材料價格漲幅自去年9月以來逐月上升,其轉嫁有時差,因此,即使未來數月原材料價格漲幅不再提高,但未來數月加工品價格及消費者價格的上漲已無法避免。再加以7月初的油電價格雙漲,對7、8月的CPI正是火上加油;“行政院主計處”雖預期今年第四季CPI漲幅可以緩和下來,其理由是去年10月柯羅沙臺風侵襲,使去年第四季CPI大漲4.48%基礎墊高所致。但不要忘記10月初電價還要第二次調漲,也難保證油價不再調漲,臺風不來侵襲。因此,今年物價情勢將較“主計處”預測CPI上漲3.29%、WPI上漲5.93%,更為嚴峻。
物價的大幅上漲對島內經濟成長的沖擊,可從消費者、投資者及出超三方面來分析。就消費者而言,物價大幅上漲超過利率及薪資增加率,使消費者的實質利率及實質薪資變成“負利率”、“薪資負成長”,消費如何能增加?再從消費者的支出面來看;由于食品、油、電價格的大幅上漲,相關支出增加,若所得未能同步提高,必排擠其它消費支出,影響整體消費支出的增加。而且CPI又是民間消費從當年幣值折算成固定幣值的平減指數,CPI上漲幅度愈高,將使按固定幣值計的民間消費增加率愈低,對當年經濟成長愈不利。
就投資者而言,由于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成本增加,在強烈競爭下,雖有部分成本轉嫁到加工品價格上,壓縮利潤在所難免,影響投資財源;加以國際經濟不振,民間投資意愿轉趨低落,5、6兩月資本財進口即轉呈大幅下降,使“主計處”下半年民間投資轉趨大幅增加的預期落空。
再就出超而言;過去三年島外需求(即出超)的不斷擴大,是支撐臺灣經濟成長的最大力量,高占七成之多。今年上半年由于進口原油價格大漲,原油進口支出增加48.9億美元,致使上半年出超驟減1/4,對今年經濟成長也產生不利影響。
社論綜合以上分析指出,物價不能穩定,要提高經濟成長率,是不可能的任務;上月底臺灣“央行”推出的緊縮政策,宣示“央行”對抗通膨的決心,值得肯定。而新“內閣”上任后,積極推動的“擴大內需方案”,雖有其需要,但目前時機不宜,政策應有優先次序,當下應以對抗通膨為第一優先;“擴大內需方案”應待物價有恢復穩定征兆時,再予推出,相互先后搭配,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