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兩岸關系持續升溫。蕭萬長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以及;鶗秃f會復談,簽署了包機直航和大陸居民赴臺游等多項協議,被形容為可喜可賀、春暖花開、雨過天晴等。兩岸關系正在進一步的向“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邁進。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說,兩岸關系良性互動的準則,達成先易后難,先經濟后政治的共識。馬英九也有“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理念。可見“先易后難、先經后政”正是兩岸領導人大胸襟、大智慧的結晶。
欲速則不達、水到方能渠成
到目前為止,兩岸關系的互動和發展,基本上仍處于經濟性、事務性的層面。臺灣方面則已略為觸及政治性層面,例如提及“尊嚴”、“對等”,要求“國際空間”等問題。大陸方面對此作了初步的、善意的響應。其實,無論是胡蕭、胡吳、胡江的會面,都已是最高的規格,“尊嚴”肯定有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海協會、;鶗䞍蓵膹驼,包括陳江會,當然是在對等基礎上進行的。
客觀而言,實際上在經濟和事務性層面,現時兩會所達成的協議也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今后還有許多更復雜、更艱難的議題要由兩會進行探討商談,也必須有其它橫向的行政部門的協助,唯有如此方能成事。
倘站在較高的立足點觀察兩岸關系的互動發展,即使是“先經濟”,已不是十分容易的事;“后政治”乃是楚河漢界,其難度必然是大得多了。由此可知,“先經后政”和“先易后難”的方針是正確和英明的決策。社論認為,經濟性、事務性的商談,因為議題甚多,其中不少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質,或者涉及民眾包括商人的巨大的利益,肯定不是三言兩語或者在三、五天內就可以談妥的。因此,“先經濟”這一階段,急是急不來的,欲速則不達、水到方能渠成。
先經后政先易后難
當“先經濟”進行到一定程度,雙方在大部分的相關議題上都取得了共識,也簽署了一系列的協議,兩岸氣氛融洽,基本上建立了互信,并且均認同求同存異的宗旨,屆時才開始“后政治”,時機上無疑比現時為佳,“矮化”之類的疑云相信也早已消散。那時談政治問題,必是最好時機。無論官方、半官方或民間,建立了互信,不將向著和平統一的路線前進。這不但是政治規律,也是人性規律。
“后政治”。胡吳會時營造了相當和諧的氣氛。在經濟和事務性商談中取得更多成果后,和諧氣氛會進一步濃郁,兩岸關系大見改善,這就為“后政治”營造了良好的基礎。
現階段看“后政治”,指的應是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過去八年,陳水扁還公然提出什么“決戰境外”和“先發制人”。這種軍事口號,除了滿足“臺獨”的夢幻訴求,毫無現實意義,罔顧民眾福祉,實屬喪心病狂。
國際之間,以和為貴。臺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根,更是以和為貴。兩岸共創雙贏,互信互利。惟有如此,二千三百萬臺灣民眾才能安心,十三億中國人民才能放心。這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