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信良在民進黨內是“政治不正確”,可以說是邊緣人;這種邊緣人,沒有群眾,沒有派系,沒有資源。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日刊載社評指出,對于許信良的悲劇,民進黨不宜當做笑話,臺灣社會更不能只把許信良當成“唐詰訶德”。因為許信良的悲劇反映的是民進黨的困境。
社評摘編如下:
民進黨近日已連續舉行了兩場“總統”候選人提名辯論會,共有蔡英文、蘇貞昌、及許信良三人角逐。在辯論會之前,不少人預期蔡英文與蘇貞昌因為許信良的參與,將不得不對兩岸議題表態,許信良也以此自許。不過,本報社評在辯論會前已分析指出,假設許信良根本沒有出線的可能,那么蔡蘇二人在競選的時候,最大的可能性是根本不回應許信良的問題。因為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與許信良展開真刀實槍的辯論,很可能會把自己的缺點完全曝露出來,反而讓另一個人得利。
事實結果證明,蔡蘇二人在提名辯論會中的表現,完全如本報社評所預測,完全采取模糊、閃避的策略。在第一次辯論會上,蔡蘇二人被批評為“印象派”或“抽象派”,完全讓人霧里看花。在第二次辯論會上,這兩人還是依樣畫葫蘆,對許信良的質疑,不正面應戰。不過,許信良當天的表現,一方面因為沒有勝負的壓力,一方面肯真誠面對兩岸問題,表現得最令人感動。只可惜許信良在民進黨內是政治不正確,可以說是邊緣人;這種邊緣人,沒有群眾,沒有派系,沒有資源,其悲劇幾乎可以說是注定的命運。
不過,對于許信良的悲劇,民進黨不宜當做笑話,我們社會更不能只把許信良當成唐詰訶德。因為許信良的悲劇反映的是民進黨的困境。許信良過去提出“大膽西進”,現在又提出“維持現狀,大膽開放”的政見,都不見容于民進黨,這當中有幾個值得深思的地方。
首先,許信良并不“仇中”,反而對大陸的文化與歷史有相當的認識與欣賞。民進黨的“仇中”經過長期以來的挑動,幾乎已成為其DNA的一部分。在這種心態之下,民進黨很難客觀地面對大陸,也很難理性地的思考兩岸政策。陳水扁執政時的兩岸政策以及選舉操作可以說是典范性代表,而蘇貞昌及蔡英文也是在民進黨這個體制的一部,他們也同樣襲承了“仇中DNA”。
其次,許信良多次到大陸參訪。換言之,許信良能掌握大陸的變化,對大陸的了解也較為深入。然而民進黨大多數領導人,很少到大陸,對大陸的了解也是受到“仇中”心態的扭曲。因此,在民進黨領導人的政策選項中,根本不可能出現“大膽西進”這樣的主張。
最后,許信良對臺灣的實力比蔡蘇兩個人有信心。從過去民進黨對兩岸交流的抗拒立場來看,他們心中假定兩岸關系愈密切,兩岸交流愈廣泛,臺灣就愈沒有選擇空間。換言之,在他們眼中,由于對臺灣沒有信心,由于對大陸的“害怕”,因此看不到機會。
許信良的悲劇,襯托民進黨的困境,何其令人傷感。在接下來的辯論會中,蔡蘇是否會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我們愿意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一次跳脫困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