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臺北舉行的一場紀念雷震先生的研討會中,與會學者痛批民進黨說是仍在繼續沉淪,看不出有任何改革的決心和作為,其主席蔡英文于本月22日投書臺灣報紙,說明立場、提出辯解。根據她的文章,蔡英文說民進黨有三大責任,一是必須有承擔守護“國家”的責任,二是必須堅持理想性,三是必須以包容性來擴大社會基礎。
香港中評社日前發表臺灣學者蔡逸儒的評論指出,表面看來,蔡英文的文章寫的四平八穩,有點自省,但許多地方仍然避重就輕,有待進一步討論。首先,蔡英文說的守護“國家”的實質內容到底為何?或許是未來的“臺灣共和國”?把“國家”改成家園如何?其次,她所要堅持的理想性到底意味著什么?又是分離主義的主張和行動?另外,她說的擴大包容究竟要如何加以落實?不會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偏頗式的包容吧?大家對這些其實都有興趣,想要進一步了解。
首先,蔡英文主席在文章中指出,“當民進黨已經執政,臺灣民主雛型成形后,臺灣的主體性已經是大家共識時,對抗就必須向包容轉化。臺灣是個移民社會,移民社會最需要以包容來體現多元。如果繼續以對抗來凝聚政治實力,就會不容易擴大支持。”話是講的不錯,但也證實了民進黨過去確實為了政治目的及動員,對不同看法、立場人士的缺乏包容,戴帽子、打棍子的動作從來沒有少過。
接著,蔡英文說明,“未來的民進黨必須體現移民社會與民主社會的多元性,讓這個社會更活潑。民進黨最核心的本土價值,也必須重新詮釋。過去很多人把本土作各種簡化,我們今天必須誠實的講,過去在政治攻防中,尤其在選舉過程中,有些人有意無意的(我相信是無意的)把‘本土’窄化成一種排他性的觀念。”話還是講的不錯,但蔡主席仍然在避重就輕的逃避責任。
坦白的說,臺灣這些年來的民主內戰、朝野惡斗、民意及社會兩極分化都和民進黨的刻意政治操弄與選舉動員有關,這絕不是一句無意就能夠卸責的。民進黨不要說缺乏對不同意見人士的起碼尊重與包容,還不惜動用“國家”機器肆行打壓,動輒罵人賣臺,說太平洋沒加蓋,要“中國豬”滾回中國去,鼓動群眾示威,聚眾包圍、毆打、羞辱他人,大搞福佬沙文主義。民進黨對當前臺灣社會的對立絕對難辭其咎。
另外,筆者必須進一步批判的是,即使是這種有限的自省,蔡英文主席還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及選舉的考量,她說政治實力來自于選票,而選票來自政黨的包容性,尤其在單一選區制下更是重要,窄化的本土詮釋忽視了移民社會最需要的包容,只要將這個概念稍微擴張,本土可以成為“主權”的重置。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出于選票的考量,如果不是在單一選選區選制之下,如果不是對于臺獨“主權”的堅持,這樣的包容是否重要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講到最后,蔡主席的本土觀念就是“主權”觀念,這不過就是經過包裝、變種的對“臺獨”理念的堅持和選舉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