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今日刊載評論員海洋的文章指出,4月14日,青海玉樹地區發生7.1級大地震后,臺灣各界人士高度關注,及時以各種方式方法關心、慰問和援助,充分體現了兩岸血濃于水的同胞愛、手足情、一家親。主要表現有“六大特點”:
一、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和有關單位、組織得悉玉樹地區發生強烈地震后,深表關切,及時了解災情,并表示要大力協助大陸救災重建。
4月14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獲知青海地震信息后,即指示相關單位向大陸致哀慰問,并表明臺灣方面愿意提供各項協助。4月16日,馬英九再度請相關單位進一步了解青海地震情況,再次表明臺灣愿意提供各項協助意愿。臺“行政院”負責人吳敦義及時表示關切,要求有關部門了解青海地震情況,表示要盡力協助大陸救災。臺灣海基會及時發函大陸海協會表達關切,表示隨時可派救援隊赴大陸協助救災重建。臺灣紅十字組織也致函大陸慰問。
各界關切伸出救援之手
4月14日,地震發生當天,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致電中臺辦“謹致關切”。4月15日,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致電中臺辦“請特別轉達他對災區人民的關心和問候”。
大陸國臺辦對臺灣各界關切青海地震表示感謝。事實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在大陸遇到災難時,都會伸出援助之手,鼎力相助,同舟共濟,共創美好前程。
二、島內媒體和輿論對青海玉樹強烈地震造成重大災難高度重視關注,大力報道災情和救災進展情況,從輿論上給予援助。
4月15日,臺灣出版的各大報紙紛紛以圖文大篇幅報道玉樹震災情況。臺灣《聯合報》、《民眾日報》、《中華日報》、《旺報》等更將相關消息置于頭版頭條位置。臺灣“中央社”、廣播、電子、網絡媒體等不斷更新報道。使臺灣上上下下都了解青海玉樹地震消息及抗震救災進展情況。
同時,青海玉樹地震的消息,也引起了臺灣普通民眾的關切。他們很關心青海玉樹災區同胞的情況和救災重建的問題。他們牢記“9.21”南投大地震、“8.8”水災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兩岸彼此都援助和慰問,希望這次玉樹地震臺灣民間團體和民眾給予更大的幫助。
派出醫療隊迅速赴災區
三、臺灣同胞慷慨解囊,捐錢捐物,為青海玉樹災區人民救災解困。真正體現了兩岸同胞一方有難,八方支持的互助精神。
青海震災后,臺商、臺灣企業和各界人士紛紛捐款賑災。4月15日,臺灣紅十字會捐出10萬美元協助緊急救援;臺灣著名企業家王永慶的女兒、威盛集團董事長王雪紅通過中國紅十字會向災區捐贈物資價值1000萬人民幣;臺灣旺旺集團表示向災區捐出100萬人民幣;統一集團捐出50萬元和價值50萬元的救災物資;臺灣水泥公司捐款100萬元;奇美集團捐款200萬元;富邦金控捐款200萬元;臺灣工銀表示將先捐助價值新臺幣500萬元的急救物資。4月20日,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致函大陸有關部門,向所有青海玉樹地區遇難傷亡者的家屬們表示哀戚與慰問,并捐出10萬元人民幣。
16日,臺伊甸基金會與青海玉樹孤兒學校校長尼瑪仁增通電話,伊甸基金會表示,伊甸計劃籌2000萬元幫助青海玉樹孤兒學校重建,并捐贈御寒衣服等。
目前,臺灣還有許多慈善組織和普通民眾表示,將捐款捐物支持青海災區,為災民解困和重建家園。真正體現了兩岸同胞一家親。
四、青海玉樹地震災害后,臺灣首批醫療隊迅即趕赴青海實施救災,表現出了兩岸同胞手足之情。
4月18日,由臺灣紅十字會組織召集的臺灣首批青海醫療隊共20人,攜帶大批藥品、醫療器材及賑災物資乘飛機趕赴青海,參加玉樹震后救災工作。同機帶往青海的有一噸藥品與賑災物資。
這個醫療隊在緊張進行救治傷病員的同時,還與大陸醫務人員召開座談會,交流經驗,研究如何進一步做好醫務救災工作。
五、臺灣多個民間團體深切悼念玉樹罹難同胞,寄托無限哀思。
4月21日,臺灣多個民間團體舉辦悼念活動,悼念玉樹地震罹難同胞,寄托無限哀思。他們以點燃蠟燭,集體默哀、祈安法會,宣讀哀悼文等方法,向玉樹地震罹難同胞致哀悼念。
21日晚7時,臺灣“中國統一聯盟”50多人擠滿會議室,在臺北燃燭默哀。悼文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持,臺灣同胞感同身受,出錢出力,血比水濃。紀欣和專程趕來的勞動黨主席吳榮元同聲呼吁,兩岸同根同源,本是一家人,臺灣社會各界應發揮同胞愛、手足情,向青海震區提供更多援助。
臺灣佛教名山佛光山、臺南兩家道觀,也各自舉辦活動,為青海地震遇難者祈福。
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在《中國時報》頭版刊登致哀啟事,深切哀悼玉樹地震死難同胞。
兩岸和平發展注入活力
六、兩岸同胞患難見真情,血肉情義長。正當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之際,意外災難給了兩岸同胞一個基于血肉相連感情表達關切和愛心的機會,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注入了新的向心力、凝聚力、鮮活力。
文章最后說,客觀現實情況的顯現和發展,不禁使人回顧起近年來兩岸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兩岸大小災難頻仍,從汶川大地震,臺灣“八八”水災,再到此次青海玉樹大地震,給兩岸同胞造成了巨大傷害和損失。然而,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兩岸同胞同心合力,患難與共,把同為中華民族骨肉相連的感情,更本質更自然地表達出來,把“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的屬性提升至歷史和現實的新高度,并正在成為兩岸現階段互動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