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名嘴姚立明參與臺北市大安區“立委”補選,得票數不到一萬。臺灣《中華日報》30日社論對此指出:這是否意味“名嘴熱”已經在臺灣退燒?是解讀這次選舉的另一觀察點。
社論說,臺灣電視頻道政論節目之密集,舉世少見,從午后到深夜沒有斷過;下半夜、第二天上午還回放,名嘴乃成為“職業”,而各節目都有固定班底,偶而也有臨時軋一腳者,于是許多人游走各臺,一天露臉三五次早已司空見慣。
政論節目風行,一度對臺灣政情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選舉期間,對選民投票意向有著微妙的移轉作用。因此,曾有某名嘴自詡為“國、民兩黨之外的第三勢力”。但一張面孔一天出現那么多次,觀眾的新鮮感難免漸失,更因為談的幾乎是同一議題,昨天說的和今天說的觀點差不多,甲臺說的和乙丙臺說的幾乎如出一轍,有些“爆料”還被“抓包”,名嘴的權威性也就難免遞減。
姚立明這次以無黨籍身份在大安區參選,相當程度上可視為名嘴政治功能的一項測試,因為他曾加入新黨,政治色彩偏藍,而大安區被視為“藍軍鐵票區”;此外又是“紅衫軍”重要干部,大安區幾可稱為“紅衫軍基地”,加上還有名嘴群為他站臺,居然拿不到一萬票,他的失落,不也代表名嘴的失落?
社論最后說,對于政治立場之堅守,偏綠節目尤勝于偏藍,常見偏藍節目批評馬當局;而陳水扁執政時期,偏綠節目一味幫腔,陳水扁家弊案爆發后,還有人不改護航初衷,雖很合乎基本教義派脾味,但長此以往,怎不教理性的中間選民倒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