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國將迎來首個航天日。21日,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搖籃、中國最大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研制生產基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簡稱航天一院)黨委書記郝照平在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向《環球時報》等多家媒體介紹了中國在載人航天、火箭發射、深空探測等諸多方面的航天成就。
郝照平表示,中國航天雖然起步較晚,但進入太空的能力目前已達到航天大國的水平。“十二五”期間,俄羅斯每年航天發射數量保持在20-30次,美國每年20次左右,中國則以每年近20次的數量穩居第三,這表明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已達到國際第一梯隊。在世界航天大國中,中國的載人航天贏得了同行的尊重。預計在2018年前后完成研制并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將是中國空間站建造的重要起點。隨后還將發射兩個實驗艙與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交會對接。此外,中國還成為全球第五個能夠進行深空探測的國家。
郝照平還介紹說,低成本運載火箭、可進行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的重型運載火箭、類似美國SpaceX公司正在研制的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都是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與關注方向。例如中國也在研制可回收運載火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發中心可回收火箭團隊負責人申麟透露,SpaceX公司較好地解決了回收的關鍵技術,但根據航天飛機的經驗,重復使用并不等同于低成本。申麟介紹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就包括“降落傘+氣囊”的回收火箭方式。目前神舟飛船采用的單傘回收方式已非常成熟,再加上緩沖氣囊,實現起來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他透露,“去年底我們就進行過縮比模型的空投試驗,獲得的數據很好地支撐了相應的設計和論證工作”。
中國航天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人才儲備。郝照平說,目前航天一院35歲以下人員比例為53%,科技人員平均年齡為35.3歲,比歐美發達國家年輕15歲。美國航天局前任局長邁克爾·格里芬也承認:“我們認為最可怕的不是中國航天取得的成就,而是現在領軍和主導中國航天的這些人太年輕了。他們會工作很多年,會創造很多驕人的業績”。(劉揚)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