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赫芬頓郵報》4月19日文章,原題:美國對華競爭的致命缺陷:用軍事而非經濟方式思考
上周華盛頓試圖用兩個重要舉措直指北京方向。一是美防長出現在南海而占據新聞頭條。二是在一次不太引人注意但更重要的講話中,美財長督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嚴管“掠奪成性”的匯率政策。當涉及應對中國崛起的軍事方式時,五角大樓能迅速、明確且慎重地證實美國的“軍刀”磨得有多亮。盡管有短板,但就應對中國而言,美國能相對及時地制定、宣示并執行一系列切實的反應措施。
與在安全領域不同,美國及其太平洋盟國在經濟領域沒有這種關系——目前尚無與軍事對等的經濟力量聯合架構。美財長呼吁重振布雷頓森林體系或許值得嘗試,但這種孤立企圖不會為美國提供真正所需的答案:一種應對中國崛起的經濟策略。且無論IMF還是世行、世貿,都無法實施可使華盛頓或其亞洲盟國有效應對中國的切實可行的改革,從而迫使日益好斗的北京付出更多代價、減少自身對中國的非對稱經濟依賴、構建足夠抵御中國經濟恫嚇力的實力。
亞洲正增強軍事實力。這可能掩蓋了美國外交政策不愿面對的一種現實:亞洲的領導權之爭主要是在經濟領域展開——這正是北京把經濟策略當成首選之舉的原因。北京在海洋爭端中已悄無聲息地取得一些重大勝利。歡迎進入地緣經濟時代。世界各國將越來越借助經濟手段發動地緣政治和國家實力斗爭。而華盛頓解決問題時,依然過快地把手伸向槍炮而非錢包。(詹尼弗·哈里斯,王會聰譯)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