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警惕周邊國家強化軍事同盟 最堅決的反戰是備戰
(一)
戰爭與和平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即使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日子里,提起這個話題,我們的心情也不輕松。
畢竟,那是人類經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61個國家和地區被卷入,約20億人口被殃及,數千萬生命被奪走。無數家庭和個人的苦難、離散、屈辱、死亡、覺醒、戰斗,直至勝利的故事,盡在其中。
忘不了,當年亞細亞的呻吟,歐羅巴的顫抖,橫行大西洋的鬼魅潛艇,偷襲珍珠港的聯合艦隊,邪惡的軸心國貪欲無度,驕橫的侵略者四面出擊,整個世界籠罩在血雨腥風中。
忘不了,當年家園被焚毀,文明被踐踏,法西斯主義犯下反人類滔天大罪。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后的瘋狂屠城,與希特勒滅絕猶太種族的殘忍屠殺,一樣的慘絕人寰,一樣的喪盡天良。
忘不了,當年斯大林格勒的血戰,巴爾干半島的游擊,南亞北非的艱難反攻,華夏神州的全民抗戰。國不分大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種族,為了和平,為了正義,全世界人民攜手并肩,書寫出慷慨悲壯的戰爭史詩。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第三帝國覆滅,歐戰結束;整整100天后,即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完勝。
勝利,值得紀念;紀念,為著銘記。對于那段慘痛的血色歷史,我們永遠不能忘卻。
(二)
和平渴望人人有,戰爭威脅時時在。回望當年,眼見日本軍國主義登臺,希特勒第三帝國興起,從各國政要到普通民眾,反戰聲浪不可謂不大,可戰爭還是爆發了。難道就沒有什么辦法或力量阻止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那些戰爭狂人的軍事冒險嗎?
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他在《昨日的世界》一書中,對兩次大戰前的歐洲有著全然不同的描述: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誰也不相信會有戰爭”。作家寫道:“在當時社會名流撰寫的重要文章中,沒有一篇是專門談論戰爭的或者大聲疾呼地告誡人們提防戰爭。”而當戰爭突然降臨的時候,許多人竟把投身戰爭當成“一次浪漫色彩的短途旅行,一場熱烈的、豪邁的冒險。甚至有一些年輕人還真擔心自己可能會失去這次一生中美妙和令人興奮的好事呢。因此他們急急忙忙地去報名參軍,在開往不歸之路的列車上歡呼歌唱”。
有了一戰像“絞肉機”的傳說,1938年的歐洲已是另一種樣子:幾乎人人都在議論“戰爭是否還能夠避免,怎樣避免,或者至少怎樣能夠推遲戰爭”。
茨威格寫到一個細節: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為了拯救和平,準備第三次去德國同希特勒談判。那天,他正在國會演講,德國回電了,聲稱: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同意與張伯倫在慕尼黑舉行一次會議。“英國國會在那一瞬間失去了控制……國會議員們跳將起來,喊叫著,拍著手,大廳里響徹了歡笑聲。”
當時,人們對希特勒的擴張野心充滿憂慮,但英、法當局的對策卻是一味退讓,再三妥協,整個歐洲彌漫著綏靖主義的情緒,好像再退一步和平便能實現。茨威格毫不客氣地指出:“那種歡樂情緒的爆發是一個絕大的錯誤……暴露出這個國家為了爭取和平將會不惜犧牲一切、放棄自己的利益乃至自己的尊嚴,所以國會的歡呼場面從一開始就預示著張伯倫去慕尼黑并不是為了贏得和平,而是為了乞求和平。”
歷史被茨威格不幸言中。戰爭不理睬乞求,哪怕你只想忍辱茍安。“整個歐洲只有這樣的選擇:要么在希特勒的不容改變的權力意志面前屈服,要么用武器同他對抗。”
茨威格生于猶太富商家庭,1934年納粹崛起后流亡英國,后為躲避戰亂而移居巴西。然而,他最終沒能熬過戰爭,1942年在絕望中自盡。茨威格離世后,《昨日的世界》出版,成為這位渴望和平的老人留給世界的最后忠告。
(三)
所謂綏靖政策,是一種對侵略行為姑息縱容、退讓屈服,甚至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同侵略者做交易的政策。二戰前夕,英、法、美等國曾熱衷于此,張伯倫寄厚望的慕尼黑會議,便是其投羊喂虎的代表作。
對于日本的侵略行動,美、英也奉行過綏靖政策。美國國務卿赫爾宣稱:“我們不能忽視避免太平洋戰爭的任何機會。來自大西洋彼岸的希特勒主義的威脅,足以誘導我們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驟去保持另一翼的和平。”在1941年4月提出的《日美諒解方案》中,美國甚至打算促使“蔣政權和汪政權合流”,并承認“滿洲國”,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被稱為“遠東慕尼黑”陰謀。
綏靖政策非但沒能滿足法西斯的胃口,反而助長了其侵略氣焰。嚴酷的現實破滅了和平的幻想,戰爭的硝煙警醒了善良的人們。隨著綏靖政策的徹底破產,一批意志堅定、直面戰爭的政治家登上二戰舞臺。
中國是最早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國家。此時,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動下,全國各民族、各階層、各黨派結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抗戰烽煙遍地,勢如燎原。
取代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直言不諱地抨擊綏靖政策:“每個人都認為,如果他能給鱷魚以足夠的食物,鱷魚就會到最后才來吃他,所有人也都希望,這場暴風雨會在吞噬他們之前便偃旗息鼓。”
法國貝當政府1940年6月22日投降后,戴高樂將軍迅即在倫敦發表廣播聲明,樹立起“自由法國”的旗幟。他說:“戰爭沒有失敗,國家沒有滅亡,希望沒有破滅。法國萬歲!”
一年后的6月22日,德國對蘇聯不宣而戰,蘇聯人民偉大的衛國戰爭開始了。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蘇聯和美國的直接參戰,使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力量進一步壯大,包括中國在內的26個國家參與的《聯合國家宣言》應運而生。
美國歷史學家安德魯·羅伯茨指出:雖然希特勒可以輕而易舉地恫嚇欺騙像張伯倫、達拉第等外表可怕、內心天真的政治家,但當他面對富蘭克林·羅斯福、溫斯頓·丘吉爾和約瑟夫·斯大林等人時,他才真正遇到了強于他的對手。
(四)
從一戰初期的求戰及后期的反戰,到二戰將臨的畏戰、避戰,直至不得已而死戰,人們在爭取和平的泥濘中躑躅而行,見證過拿和平做交易的齷齪,也體驗過受欺騙被出賣的痛楚。痛定思痛,面對用戰斗和犧牲換來的和平,人們終于明白,對付法西斯這個魔鬼,絕不能心存幻想。幻想魔鬼理性,和平便成幻影;敢同魔鬼較量,方能遏制戰爭。
中國是不乏兵家智慧的古老國度。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寥寥數語,高度概括出諸葛亮用兵理政的大智慧。自古知兵非好戰,深知用兵之道者,并不喜歡靠戰爭解決問題,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爭取和平的最高境界。當然,這要以實力為基礎,并且擁有敢于在必要時展示這種實力的鋼鐵意志。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散盡。然而70年來,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此起彼伏,綿延至今。這些局部戰爭,有的離我們很遠,有的離我們很近。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民族復興偉業的步步推進,我國周邊暗流涌動,很不平靜。有的國家甚至強化軍事同盟,其意欲何為,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主席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指出:“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誠如斯言。我們愛好和平,但是決不乞求和平;我們反對戰爭,但是決不懼怕戰爭。積二戰勝利之經驗,我們深知,最堅決的反戰是備戰,最常態的備戰是居安思危不忘戰。
古今中國,總有那么一群人,為了國家安全聞雞起舞,枕戈待旦。
當代軍人,理應成為這個群體的中堅和骨干。
孫曉青 刊圖設計: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