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4月6日文章,原題:中國不敢相信亞投行帶來的好運 中國政府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運氣。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上周承認,以色列將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令美國國會山感到來自亞洲的熱辣諷刺。
這位以色列總理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素來互相厭惡,就在3月3日,內塔尼亞胡在美國國會山發表的演講令奧巴馬陷入尷尬。即便如此,中國在兩年前剛剛提出亞投行概念之時,絕沒有料到能夠吸引來以色列這樣的美國老牌盟友。
最初,英國加入亞投行的消息看上去已頗令人意外,英國也成為了美國首個對自己公開反對亞投行充耳不聞的“老伙計”。但是很快,英國的“變節”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轉變成北京的戰略性大勝利。
包括澳大利亞、韓國等美國傳統軍事盟友在內的超過50個國家已聲明將加入亞投行。目前,只有日本仍選擇忠于華盛頓,響應了奧巴馬政府關于這家新銀行管理和透明度標準的擔憂。
實際上,中國政府在亞投行取得的成功并非僅僅靠運氣,而是巧妙調整政策的結果。
從2013年11月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到去年5月在靠近越南的海域部署鉆井平臺。北京頻繁展示“硬實力”的同時似乎與該地區所有鄰國產生了摩擦。
私下里,中國的外交政策專家稱,越南爆發的大規模反華抗議活動敲響了警鐘。在距離北京舉辦一年一度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不到6個月的時候,中國政府決定將政策重點由展示硬實力轉向軟實力的塑造。
在APEC峰會上,中國政府壓低了同日本圍繞領土主權對抗的調門,同美國達成了令人意外的環境和軍事領域的共識,并宣布建立總額4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基金促進聯結歐亞的“新絲綢之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將為這一計劃再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的資金。中國借此將扮演威尼斯銀行家曾在“老絲綢之路”中的角色。
中國這一巨大的戰略轉變得益于美國一連串的幾乎帶有喜劇色彩的失誤——美國國會拒絕批準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的方案,該方案旨在擴大新興經濟體在這些機構中發揮的作用。
如果美國只是反對中國關于亞投行的提議不成,默默地接受失敗也就罷了,但更糟糕的是美國做法顯得“厚顏無恥”。奧巴馬政府極力主張在亞太建立特意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貿易合作組織——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如果美國政府不能獲得針對該協議的“快簽”授權,美國在亞太的地位將進一步惡化。(作者:湯姆·邁克爾 聶魯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