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2月9日電 (閆嘉琪 姜斌)199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國慶閱兵式上,國產第三代坦克方陣首次公開露面,威風凌凌地駛過天安門廣場,國人為之振奮,世界為之側目。2009年,身著數碼迷彩、換裝楔形炮塔、披掛附加裝甲的99式坦克再次亮相天安門廣場。與國人一起興奮不已,為祖國喝彩者中,有一位耄耋老人——99式坦克總設計師祝榆生。
祝榆生,一位傳奇的中國老人。他曾考入黃埔軍校,打過鬼子,參加過解放戰爭,痛失右臂,獲得過全國戰斗英雄稱號,榮獲過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在66歲高齡的時候,臨危受命,擔當中國三代坦克的總設計師,為中國打造出世界一流的“陸戰之王”。
投軍報國,武器試驗痛失右臂
1937年,抗戰爆發,國人抗日救國的熱情高漲。年輕的祝榆生當時還是一名銀行職員,他毅然放棄 “金領”工作,決心投軍報國。沒有與家人辭別,他和幾個同伴離開家鄉,考上了黃埔軍校。
抗日戰火如火如荼,一心打鬼子的祝榆生和“小伙伴們”對這場戰爭尚沒有成熟的判斷,完全未曾料到這場戰爭會持續8年之久。他擔心自己從軍校畢業前,日本人就被打跑了,趕不上打鬼子。心急如焚的祝榆生因此剛入學就離開黃埔軍校,幾經輾轉,到達延安。1938年1月,他進入抗大學習軍事,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抗大后不久,祝榆生如愿以償地被派往了抗日前線,成為八路軍115師的一員。當時,與擁有飛機、坦克、大炮的日本侵略者相比,八路軍的武器十分落后。祝榆生和戰友們手里只有大刀和步槍,就是憑著這些近乎原始的兵器,與敵人舍命搏殺。
擁有高中文化的祝榆生,在八路軍中已算是知識分子,很快被調到了司令部,成為一名作戰參謀。作戰參謀的主要任務是跟隨部隊到一線參加戰斗了解戰況,以便進行經驗總結和戰術分析,而祝榆生在戰場上卻總是忍不住會和戰士們一起沖鋒陷陣,奮勇殺敵。
祝榆生不怕戰爭,不怕死。“隔兩天不打仗就想打仗”“犧牲就犧牲嘛!”在接受央視《大家》節目組采訪時,他回答這個話題時表現的輕松自然。
但是,不害怕并不等于要作無畏的犧牲。祝榆生把目光轉向了提高部隊武器裝備的性能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刻苦鉆研軍事裝備技術,根據戰斗需要,創造和改進了20余種武器和戰斗器材。
1942年,經過認真研究彈道技術,他創造了迫擊炮平射法,以后又創造了坑道定向爆破法,根據各種物體不同抗力系數設計了爆破藥量表,改進了坑道作業用聽音器、方向盤,夜間觀察方向距離的隱現節桿,阻擊戰車的觸發手雷和迫擊炮簡易瞄具等等。這些技術的改進,使我軍的武器在戰斗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1948年1月,在一次組織迫擊炮敵前試射時,30歲的祝榆生身先士卒,只身排除火炮故障,不料炮彈突然爆炸,他從此失去右臂。這給他的生活帶來種種不便,他默默忍受著痛苦的折磨,樂觀前行,繼續自己深愛的軍工研究工作。
三顧茅廬,66歲老人結緣三代坦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了適應武器裝備更新換代、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迫切需求,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確定了四項國家級重點裝備研制項目,三代坦克是其中之一。
由誰來擔任三代主戰坦克的總設計師呢?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鄒家華相中了祝榆生,為此三顧茅廬。
據99式坦克副總設計師傅寶玉介紹,選擇祝榆生擔此重任的原因有三:一、祝榆生打過仗,知道部隊需要什么樣的武器;二、他參與過大量武器裝備改進工作,經驗豐富;三、一生堅持學習,學識淵博。
但是,當時的祝榆生已是66歲高齡的老人,離休賦閑在家。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祝榆生對擔當三代坦克總設計師重任曾心存顧慮。為此,上級大膽給予祝榆生“三權”,即三代坦克研制的用人權、財務權和技術決策權。這類似于現在的項目經理,祝榆生因此也成為我國國防工業領域第一個“經理式”的總設計師。
憑著對國家軍工事業的一腔熱血,祝榆生毅然重出“江湖”,人生經歷也走向巔峰。
位于北京西南的槐樹嶺的中國兵器工業北方車輛研究所,是三代坦克研制的總部所在地。從1984年的夏天開始,祝榆生帶領的科研人員悄然展開了一場鮮為人知的國防高科技攻堅戰。
80年代中期,我國兵器工業的基礎尚遠遠地落后于美蘇等發達國家,在設計能力、工藝水平和工藝裝備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距。我國此前研制的59式坦克、69式坦克等,尚處于仿制階段,沒有獨立自主研制坦克的經驗。此外,由于受到國際政治軍事形勢的影響,兵器工業系統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行業虧損,科研工作舉步維艱。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研制出匹敵西方的先進主戰坦克,困難可想而知。祝榆生所承擔的壓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科學決策,打造世界一流坦克
白發蒼蒼的三代坦克總設計師,矢志不渝地堅持著趕超時代的勇氣,表現出了過人的技術決策能力;在他的帶領下,99式坦克的研制團隊,始終保持著優良的作風和創新精神。
“祝總當三代坦克總設計師,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靈魂!”工程院院士、原三代坦克副總設計師王哲榮對祝榆生在三代坦克技術方面的決策印象深刻。
三代坦克設計之初,中央軍委給祝榆生的任務是“定型以后,跟先進的坦克能夠相抗衡。”然而,從戰爭中走過來的祝榆生,非常清楚武器優劣對戰爭的影響,他把目標瞄得更遠:“什么抗衡,你打個平手有什么用啊,我非得把你打掉。”
祝榆生敢拍胸脯說“大話”,除了自信,更多的是對強大國防工業的殷殷期望。15年后,橫空出世的99式主戰坦克,其機動性與國外先進坦克相當,火力超過西方坦克,并且在世界坦克史上首次采用了主動防護系統等先進技術,使我國的主戰坦克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
當時有一種輿論認為,應該采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坦克設計風格。但祝榆生認為,不應該在新型坦克上搞這種東西方風格之分,應該按照研制目標總要求來設計我們自己的主戰坦克,不管東方西方,只要能打得贏就行。要走自力更生、自主研發、體現中國特色、考慮實戰需求的研制道路。
面對我國坦克技術落后美蘇等國數十年的現實,祝榆生提出了“高綜合、系統取勝”的研制理念,在有限的工業基礎上,通過高綜合、優化匹配系統功能等手段,來達到最優的坦克性能設計。為了實踐這個理念,他帶領工程技術人員認真考察,對各國的主戰坦克技術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比較。
令人驚嘆的是,由于祝榆生提出并實行了“邊投資,邊收回,良性循環”的型號項目運營方式,99式坦克在定型之前,就收回了全部成本,這在我國的武器裝備研制項目中十分罕見。
坦克的戰斗力一般取決于四大性能,即火力、防護、機動、火控,這也是新型坦克設計時技術決策之重點。各國根據自身情況,在研制坦克時對這三大性能的優先次序不同。99式坦克研制時,祝榆生把火力放在第一位,一定要超過西方坦克,搶占火力制高點。因此,99式的主炮口徑選擇成為坦克設計的關鍵之一。
祝榆生為99式坦克選擇了125毫米滑膛炮,與蘇聯的T-72坦克口徑相同。當時,美國的M1、德國的豹-2、英國的“挑戰者”、法國的“勒克萊爾”等西方先進坦克全部采用120毫米口徑火炮,只有蘇聯坦克采用125毫米火炮。99式坦克選擇125毫米口徑火炮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受到質疑。
祝榆生認為,盡管120炮炮口動能和裝藥的匹配很好。但125炮威力更大,更具發展潛力。125毫米火炮由于口徑大,炮彈藥室容量大,裝藥多,炮口動能也就更大,從而能夠獲得比120毫米火炮更大的射程。
后來的現實證明,99式坦克選用125毫米火炮,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炮口動能,火力優勢明顯。雖然俄羅斯的T-72系列坦克也采用125毫米口徑火炮,但與中國125毫米炮的技術不在一個層次上。99式坦克炮的炮口動能比T-72坦克高45%,比美國M1系列坦克的120毫米炮高出30%以上。
技術決策的英明果斷,靠的是祝榆生戰爭年代血與火中闖出的經驗,靠的是他常年孜孜不倦學習科技知識的積累,更靠他“鐵血”搞科研的拼搏精神。
三代坦克不僅是國家級重點軍工項目,也承載著祝榆生軍工強國的使命夙愿。在項目研制期間,清廋的祝榆生經常要夾著十幾斤重的資料包奔波于各個試驗場地。由于沒有右臂,行走有時會失去平衡,這些年跌過多少跟頭,他已記不清了,頭破血流的情況也漠然處之,顫巍巍爬起來繼續走。只要能走,就一定要親自到試驗現場!
軍工人都知道,武器是用來打仗的,要經受極端環境的考驗。武器試驗的不同尋常之處就是專找各種極端地理環境、極端氣候條件去考驗武器在各種環境下的性能表現。夏天最熱的時候去海南、冬天最冷的時候去漠河,高原、沙漠、山地、叢林,哪里環境惡劣就去哪里。但祝榆生不顧年邁,堅持親赴一線,幾乎每次試驗都不缺席。
1990年,祝榆生在去內蒙古協調有關技術問題的路上又重重地跌了一跤,72歲的老人坐在地上,半天都沒爬起來。之后,他顧不上胸口的劇痛,如期趕到會議現場。研討持續了幾個小時,祝榆生弓著背,認真傾聽大家的意見。當研討結束時,他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隨行人員感到異常,把祝榆生強行送進了工廠的醫院,這才發現他摔斷了三根肋骨。
酷愛學習, 博覽群書不恥下問
祝榆生一生酷愛學習。他曾先后在解放軍總高級步校工作、在哈軍工讀書、在炮兵工程學院任職。其間,他既當領導,也當學生,他兜里揣著學校的課程表,有空就經常到教室聽課、定期到圖書館查閱最新科技資料,主動向每一位有特長的教授請教。
學習成為祝榆生的生活習慣,后來在兵科院等工作崗位時,甚至離休后,學習始終是他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從未間斷。博覽群書、博采眾長,使祝榆生較為全方位地掌握了常規兵器各武器系統的知識和技術,為其在三代坦克技術方面的科學決策打下堅實基礎。
“祝總自學成才,辦公室到處都是書,每次到他辦公室,他都在看書,他的閱讀量要比普通人多得多,大家都認為他精力旺盛。不可思議的是,他的飯量很小,每次吃飯只吃半碗米飯,再吃點白菜等蔬菜,很少吃肉。”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方車輛研究所原所長王天明如是說。
淡泊名利,軍工元勛“推卸”功勞、拒絕獎勵
三代坦克的研制成功,實現了祝榆生提出的出硬件、出軟件、出隊伍三項任務。硬件上,三代的綜合性能具有當時國外主戰坦克先進水平,該項目共獲國家科技進步和國家發明一、二等獎3項、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5項和多項國家專利及國防科工委裝備研制金獎。軟件上,完成有關軟件設計應用62項。技術隊伍上,注重老中青相結合,培養了一批專業配套、系統領軍的技術骨干。他們中有工程院院士、兵器工業首席專家以及科技帶頭人等。
作為三代坦克的總設計師,祝榆生有資格站在褒獎的浪尖。可他卻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燈之外,不居功,不求利。
他認為自己不夠科學家的標準,沒有專門搞過學術研究,談不上學術成就,不主張申報院士。當《大家》節目主持人問祝榆生,一手帶出一批院士、首席專家的他,為何自己卻不是院士時,他回答:“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
面對99式坦克研制成功后的榮譽,祝榆生不停地“推卸”功勞、婉拒獎勵。他常說:“三代坦克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2003年,祝榆生被聘為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特聘科技帶頭人,每月補貼4000元。2005年兵器集團公司授予祝榆生兵器工業科技發展終身成就獎,一次性獎勵20萬元。對這些補貼、獎金,他都婉言謝絕。
建黨90周年前夕,當得知兵器工業集團公司要評他為優秀共產黨員時,他寫了一封信給黨組,真誠地懇請組織:“我從1938年10月入黨以來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黨員應該做的事,不值得宣傳。比起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友們,我做的還很不夠,他們比我做的更好,應該多宣傳他們。我懇請集團公司黨組不要評我為優秀共產黨員,應該多宣傳那些在本職崗位上做出貢獻的黨員,他們比我更值得宣傳,更有教育意義……”
祝榆生淡泊的不僅僅是榮譽。當時,作為三代坦克總設計師,手里掌握著近億元科研經費撥款的財政大權,而他自己卻在一個簡易樓房里辦公,一直用了十幾年的辦公室,直到1998年才勉強同意安裝了一個噪音很大的窗式空調。
祝榆生一直住在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磚瓦樓的一層,90平方米的房子內是水泥地面和白粉刷過的墻壁,沒有任何時尚的裝修。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的領導多次提出給他調換住房,他始終不答應。
2014年10月23日, 96歲的祝榆生在北京逝世。一生默默奉獻,他的名字并不廣為人知,逝世的消息沒有在媒體掀起波瀾,但那些了解他的軍工人哀傷至深。英雄雖然逝去,但他研制的99式主戰坦克依然雄霸世界優秀坦克前列,馳騁在祖國大好河山防衛前線。
身殘志堅、博學睿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居功不傲,祝榆生用自己過人的功績和坦蕩的胸懷蕩滌著國人的心靈,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豎起一座厚實的人格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