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勝利慶典還是戰爭反思
盡管歐洲各國早已一體化,領導人也特意想借一戰紀念表達友誼,但針對如何確定一戰紀念活動的基調,各國仍有不少爭論。英國《每日電訊報》曾稱,負責協調歐洲一戰紀念計劃的德國外交官曾表達德國擔憂,擔心紀念儀式更強調勝利基調,而非和解。英國《每日郵報》甚至稱,德國特使出使英國以求干涉一戰勝利慶祝。德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曾表示,英國應該更少強調誰引發戰爭,而應重點關注歐盟后來為維護和平取得的成就。不過,德國《明鏡》周刊援引德國政府發言人的話稱,德國確曾派特使前往英國,討論2014年紀念一戰爆發100周年計劃,但否認德國試圖影響英國紀念基調。
俄《共青團真理報》4日稱,歐盟委員會的成員正在爭論,是否應該在整個歐洲范圍內舉行一戰100周年的慶典活動,有人認為連一戰開始和結束的紀念活動都不應該舉行。該報稱,歐盟委員會認為,此舉將有助于防止民族主義復仇情緒在歐洲各國增長。大肆舉辦勝利慶典,更像是戰勝國對當年戰敗國的耀武揚威,而并不是對和平的珍惜和反思戰爭,而這可能導致民族主義勢力的抬頭,這明顯是和歐洲目前發展現狀不相符。報道稱,在英國和法國的學校,孩子們在課本里會學到,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獲勝方。但是在德國的學校里,課本上印的卻是,德國發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了,德國人要以此為戒,并以此為契機防止戰爭的復燃。歐盟委員會認為,如果不進行慶典活動,有利于提高歐洲的整合度和共同歷史記憶的形成。
多反思薩拉熱窩事件,少擔心慕尼黑危機
“反思歷史能否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當下面臨的問題?如果能的話,今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年紀念活動,可能為全世界帶來一項巨大的福祉——促使當代政治家更多地反思薩拉熱窩事件(指引發一戰的偶發的暗殺事件),少花些時間擔心‘慕尼黑危機’(意指一味妥協引發戰爭——編者注)。”英國《金融時報》13日的評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八_拉熱窩事件”和“慕尼黑危機”分別是指一戰和二戰爆發前的兩場外交危機。這兩起事件一直被用來作為國際上兩種截然不同的外交事務處理方法的依據。該評論稱,如果某國領袖警告人們要嚴防“慕尼黑危機重演”,那么他們幾乎絕對是在主張對挑釁行為采取強硬手段——通常是訴諸軍事手段。但如果一國領導人提到“薩拉熱窩事件”,那就是在提醒人們要嚴防戰爭爆發。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14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外界將一戰爆發前的歐洲與百年后的東亞做比較,有一定道理。但當前的亞洲形勢還是可控的。100年過去了,國際倫理和國際法都深入發展,世界不再鼓勵戰爭,國際社會存在更廣泛的制衡力量,戰爭不再是大國博弈的首選。
時殷弘說,中國現在雖然是東亞唯一崛起的大國,但中國政治文化中由于歷史傳統一直是和平保守,與當年德國完全兩樣。今天中國也一直強調從現有國際體系中獲得的好處。用這種簡單的歷史類比來推論戰爭邏輯,存在很大缺陷。不過,他認為,這樣的類比從反方面提醒東亞,潛在的危險因素已然存在,各方應努力爭取地區和平因素、緩和沖突因素,一戰爆發正是由小國拖中等國家再將大國拖進去的,中美應該警惕這一因素。
“歷史不會重演,但它會押上韻腳。”美國“外交政策”網站一篇文章引述馬克·吐溫的一句話這樣寫道。該文章稱,從歷史角度來簡單類比是不完美的。把當今的世界和一戰前的世界進行類比也是如此。誤用歷史是一種罪過,而濫用歷史更甚。我們的任務就是傾聽歷史的韻腳,為一個更為艱難的旅程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