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一個美國代表團參觀蘇聯薩雷沙甘試驗基地,這里據說部署有反衛星激光武器。
美國媒體近日危言中國將在1月11日試驗打衛星。其實,反衛星對美國來說早已不是新概念,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被送入太空后,如何將太空中的衛星打下來,就成了美蘇兩國科學家面臨的新課題。1959年,美國進行了第一次反衛星試驗,蘇聯的衛星殲擊機則在1972年裝備部隊。冷戰時期,美蘇兩強視太空為未來戰場,各種異想天開的反衛星武器也繽紛登場。
核爆衛星殃及無辜
人類第一次反衛星試驗是在飛機上進行的。1959年6月19日,美國空軍一架B-52轟炸機向近地軌道發射了一枚“大膽獵戶座”衛星攔截彈,旨在摧毀軌道上已經報廢的“探險者”衛星。“大膽獵戶座”從距“探險者”大約6公里的地方飛過,試驗以失敗告終。不過當年10月13日,美國又用B-47轟炸機再次試驗,這次成功命中目標,取得了世界上第一次反衛星試驗的成功。
由于成功率太低,美國的機載反衛星試驗一度停滯。直到上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后,一項新的機載反衛星計劃才被啟動。美國沃特公司研制的ASM-135機載反衛星導彈重1.2噸,采用動能攔截戰斗部。該導彈由經過改裝的F-15戰斗機試射過三次,試驗都是在2.4萬米高空進行,1984年進行的頭兩次試驗均瞄準預先設定的目標,而不是人造衛星。唯一一次真正的反衛星試驗在1985年10月13日進行,成功摧毀一顆在555公里軌道上運行的老舊衛星。
由于早期的機載反衛星試驗成功率不高,美國在1960年出臺了“衛星監視與攔截器計劃”,該計劃的內容在今天看來近乎瘋狂——用裝有核戰斗部的彈道導彈摧毀衛星。當年10月,美國空軍在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進行試驗,一枚“雷神”中程導彈被發射到近地空間。導彈攜帶有100萬噸級的核彈頭,爆炸后能使大約1000公里范圍內的衛星遭到毀滅性打擊。這個瘋狂的計劃帶來了瘋狂的后果,核彈不僅將靶標衛星擊得粉碎,還導致在附近軌道運行的3顆美國和英國衛星嚴重受損。時任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得知消息后,立即通過熱線電話向美國總統表示抗議。盡管傷及無辜,此次試驗證明了核彈反衛星的有效性,美國隨后于1964至1975年間秘密在太平洋中部的約翰斯頓島部署“雷神”。
異想天開的捕獲衛星方案
美國人接連“成功”反衛星后,蘇聯人坐不住了。1961年3月,蘇聯第一種反導系統RZ-25發射了一枚V-1000型反彈道導彈,采用核爆方式成功摧毀太空中的目標。一個月后,蘇聯又進行了一次劃時代的反導測試,一枚V-1000型導彈采用動能攔截方式擊落R-12中程導彈,這次試驗領先了美國人23年。然而由于蘇聯后來發現核爆反導的成功概率可達到96%,動能撞擊的成功概率卻只有不到60%,最終還是選擇了核爆攔截模式作為后來的“橡皮套鞋”系統的高層攔截手段。該系統是冷戰時期唯一真正達到實戰部署狀態的反導系統。
之后,一種更為野心勃勃的反衛星手段———俘獲敵方衛星,進入視野。1962年12月,蘇聯航天科學家科羅廖夫提出研究雙座載人“聯盟-A”號宇宙飛船,但因經費問題遇到瓶頸,隨后他又提出“聯盟”號的軍用方案,即“聯盟-п”截擊飛船。1964年,“聯盟-п”雙人飛船進入積極研究階段,具體方案為:在發現敵人衛星后,飛船應近距離接近目標。這時一名宇航員走出飛船,在判明衛星情況后,可以選擇俘虜衛星或是將衛星摧毀。由于該計劃技術復雜,而且美蘇衛星都裝有自動毀滅系統,“聯盟-п”項目很快被放棄。
捕獲敵方衛星這一圖景同樣鼓舞著美國人。1969年美國首次載人登月后,打算擴大“阿波羅”飛船的貨艙,并在飛船內部設置遙控機械臂。當飛船進入空間軌道后,宇航員離開座艙,對空間軌道衛星實施跟蹤和識別,并采用電子干擾方式引誘蘇聯衛星脫離地面指揮中心的控制,轉而聽從己方指令直接飛進宇宙飛船的貨艙,或使用機械臂抓住蘇聯衛星。許多航天專家當時就認為此方案幼稚可笑,因為這個設想同樣無法解決敵方衛星在感知被捕獲風險后突然爆炸的問題,蘇聯人甚至有可能拿報廢衛星當誘餌來干掉昂貴的“阿波羅”。所以,該方案最終也被拋棄。
蘇聯用衛星殲擊機確立優勢
冷戰年代真正可投入實戰的反衛星武器只有蘇聯的“衛星殲擊機”,也就是今天俄羅斯仍在使用的反衛星衛星。1959年,蘇聯召集國內最頂尖的19家武器設計局,探討可行的反衛星武器方案,經過一年多評估,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最終從5種方案中選定綽號“神風”的衛星殲擊機方案。“神風”其實就是一顆安裝了軌道機動發動機、跟蹤識別裝置和爆破戰斗部的衛星。
1963年,由切洛梅伊設計局研制的第一架衛星殲擊機“飛行-1”號成功進入軌道,進行第二次發射后,就確立了在所有反衛星手段中的優越地位。然而由于1964年赫魯曉夫突然下臺,切洛梅伊失寵,改由科羅廖夫領導衛星殲擊機項目。1967年10月27日,科羅廖夫設計局使用R-36洲際導彈的火箭發動機,發射了衛星殲擊機“宇宙-185”號。在一至兩個軌道的距離上,這枚攔截衛星不斷變軌機動,最后在1000米距離上引爆。假如第一次攔截失敗,衛星殲擊機還可實施第二次攔截。
第一次真正的攔截試驗在1968年進行。10月19日,科羅廖夫設計局先發射了一顆靶星,11月1日又發射“宇宙-252”衛星殲擊機,它在預定軌道準確攔截了靶標。從1963年到1972年,蘇聯共進行了20次衛星殲擊機系統的發射試驗。1972年,蘇聯國土防空軍正式裝備衛星殲擊機系統。
1982年6月18日,華約6國舉行了長達7小時、遍布全歐的大規模軍事演習,蘇聯國土防空軍一天內連續發射“宇宙-1375”衛星靶標和“宇宙-1379”衛星殲擊機,它們在地面指令中心的控制下多次變軌,兩者最終在聯邦德國上空1600公里處“親密接觸”。北美防空司令部以及北約雷達預警中心都探測到這一“空間爆炸”,大驚失色的西方不僅意識到蘇聯衛星殲擊機可以隨時在實戰中摧毀自己的衛星,同時也承認自己在反衛星領域已完全落后。
值得一提的還有蘇聯的激光武器。1975年10月,經過蘇聯上空的兩顆美國導彈預警衛星曾連續發生5次致盲事故。很快有消息指出,“罪魁禍首”是蘇聯部署在莫斯科以南50公里的氟化氫激光器。據信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的試驗型地基反衛激光武器已經在薩雷沙甘試驗場部署。在80年代美國里根政府內部評估的美蘇科技比較報告中,高傲的美國人不得不承認蘇聯在激光技術上領先。
總的來看,美國最接近實戰的反衛星武器是F-15發射ASM-135的機載攔截系統,蘇聯人則通過衛星殲擊機后來居上。但這兩種系統只具備低軌攔截能力。蘇聯解體結束了那個在技術上互相刺激的瘋狂年代,由于缺乏資金支持,今天美俄的反衛星能力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沒有革命性的提高。由于反衛星與反導在技術上有共通之處,美國近年來著力發展的“標準-3”等高層反導系統可能也具備一定的低軌反衛能力,但仍然對高軌道衛星無能為力。(彥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