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我國采用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將第14顆和第15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并送入預定轉移軌道。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宣布,今年年底前,我國還將發射1顆北斗導航衛星,完成亞太區域組網建設任務,并提升區域系統服務。2020年前后,將建成由30余顆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覆蓋全球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2007年,中國的“北斗”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一起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可當其他對手還在忙于第一代衛星的布局時,美國已展開了對GPS的更新換代。10月4日,美國成功發射了第三顆GPSⅡF衛星,更新一代的GPSIII衛星的研制也進入攻堅階段。
GPS攻勢咄咄逼人,面對GPS在我國衛星導航產業中的絕對壟斷地位,我國出臺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廣“北斗”。2012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作為衛星及應用產業的“北斗”被列入國家20個重大工程。
占盡技術優勢GPS曾獨步天下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由此進入太空時代。1958年1月31日,美國也成功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同年,美海軍開始研制子午儀衛星定位系統,這項研究驗證了衛星導航的可行性,為未來GPS系統的研制埋下了伏筆。
由于子午儀衛星定位系統在潛艇和艦船導航方面存在巨大缺陷,GPS應運而生。GPS由美國國防部從1973年開始研制,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首次得到實戰應用,1993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起初針對洲際彈道導彈導航而設計的GPS,契合了信息化戰爭對精確打擊的需求,在彈道測量、遠程火力、全球打擊、特種作戰等領域運用廣泛。在信息化時代,GPS已成為高技術戰爭的重要支持系統,極大提高了美軍的指揮控制、多軍兵種協同作戰和快速反應能力。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長期以來獨步天下,壟斷了全球軍用和民用市場。為確保國家安全,美國打出了“限民保軍”的牌,于1984年出臺了選擇可用性政策,旨在通過人為施加選擇性誤差來降低定位精度,讓精度高的軍規服務只供美國及其盟國的軍事用戶用,對其他用戶提供的則是誤差大的民用服務。
由美軍控制的GPS,盡管在和平時期免費提供信號,但一到戰時就“變臉”。從1991年海灣戰爭、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軍對以GPS制導為主的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從7.6%增加到68.3%。但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置歐洲盟友的利益于不顧,一度關閉對歐的GPS服務。這不能不讓一向自視甚高的歐洲人覺得如鯁在喉。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