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媒體報道,為盡早結束互聯網被控局面,伊朗政府已切斷其互聯網與世界其他網絡的聯系,這直接導致數百萬伊朗民眾無法登錄郵箱和社交網站。
伊朗政府此舉,緣于伊朗核電站曾遭受十分嚴重的攻擊,而“禍首”正是網上病毒。2010年11月,伊朗核電站控制系統遭受一種名為“震網”電腦病毒的大規模攻擊。據媒體報道,這次網絡攻擊很可能是美國和以色列策劃實施的。雖然此次攻擊沒能摧毀伊朗核設施,但卻導致伊朗濃縮鈾工廠內約五分之一的離心機報廢,從而達到了延遲伊朗核進程的目的。后來,“震網”這種被設計成專門襲擊離心機的病毒,經過“適當調整后”又轉而攻擊工業控制系統,這使得該病毒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擴散開來,僅7天時間就感染了近4.4萬臺電腦。
這說明,隨著網絡技術在軍事領域的不斷應用,網絡戰已越來越激烈,其殺傷力也不容小覷。應對網絡戰,切斷國際互聯網的做法,顯然有些“因噎廢食”的味道,但有時也是“毒蛇噬臂,自斷其腕”的無奈之舉。因為國際互聯網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對其應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作戰雙方的主、被動關系,也直接決定了作戰雙方進攻、被攻的角色分工。技術先進、設備精良的一方往往握有進攻主動權,可以制于人;而技術落后、設備低劣的一方則可能連防御的能力都沒有,必然受制于人。
伊朗被迫切斷國際互聯網的做法也在啟示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網上主動權,才是應對日趨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的上策,一方面要嚴格做到將用于軍隊和國防建設需要的計算機與國際互聯網實施物理隔絕,并立足于國產設備,加強軍用計算機的抗毀、抗干擾、抗電磁泄漏能力。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加強對網絡作戰的研究,在戰略、戰役和戰術各層面都應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應對之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悄無聲息而又紛繁復雜的網絡戰中把握先機。(黃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