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大雪罕見地降臨伊朗首都德黑蘭,令這座城市異常之早地感受到冬天的氣息。此時,國際社會更為關注的,則是驟然籠罩在這個國家上空的戰爭陰云。
北約剛剛結束在利比亞長達7個月的軍事行動,以色列或將襲擊伊朗核設施的傳言就開始沸沸揚揚,美國照例表示不排除使用軍事手段的可能,英國國防部據稱已開始策劃如何“打下手”配合可能發生的戰事。
國際原子能機構8日晚發表伊核問題最新報告,一方面暗示直到去年,伊朗可能仍在從事涉及核武器研發的活動;另一方面又如外界所預期,缺少“冒煙的槍”——沒有人證物證確認伊朗在制造核武器。
落在紙面上的,除了可能、可能,還是可能。但猜疑之聲,正經由西方政府和輿論一再放大,喧嘩響亮。猜疑之聲引發戰火的可能性,由是相應增大,令人擔憂。
對以色列來說,建國伊始就處于中東戰略“孤島”。如今,被以色列視為最大威脅的已不是阿拉伯國家,而是伊朗。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曾宣稱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盡管這句話的真實語義有可能被誤讀,但伊朗敵視“猶太復國主義政權”的立場是非常鮮明的。
多年來,以色列為自身安全而采取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并非罕見,并不惜一切阻止周邊國家獲取核武器。如今面對伊朗達到制造核彈“門檻”的可能性,以色列勢難坐視,盡管不一定馬上動武,至少會尋求加大制裁伊朗的力度。
就美國而言,1979年伊斯蘭革命成功后的伊朗一直與其對抗。遏制乃至拔掉這個中東最大“反美刺頭”,是美國的既定戰略。前不久,美國突然高調指控伊朗卷入暗殺沙特駐美大使陰謀,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不排除有向伊朗發難,為進一步制裁伊朗造勢的因素。
再看伊朗,它同樣以憂慮的眼光注視著美以。以色列奉行核模糊政策,被普遍認為是中東地區唯一的核武國家。而放眼伊朗周邊,美國在其中十幾個國家有軍事存在。無怪乎伊朗也會有深切的被包圍感。戰后被證明無核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戰前多年已棄核的利比亞卡扎非政權,都以倒臺告終,加深了伊朗對西方在伊核問題上真實意圖的質疑。
伊核問題攸關地區力量平衡乃至大國戰略博弈。處理不好,是戰爭的引信;處理得當,則是和平的契機。在伊核問題上,僅憑猜疑行事是十分危險的,動武的破壞性后果更將深遠而持久。
歷史教訓歷歷在目,武力從來只會制造更多的問題。有關各方應展示更大的靈活性和更多的誠意,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伊核問題,避免因猜疑而導致中東更加動蕩,再燃戰火。(梁有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