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9日起,以美英法三國軍隊為主體的聯軍實施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軍事行動,對利比亞卡扎菲政府軍進行猛烈的空中打擊。目前,利比亞政府的防空系統基本被摧毀,雷達、預警、通信受到嚴重打擊,地面裝甲部隊損失慘重。
8年前,以美軍為主體的聯軍部隊同樣以突襲的方式拉開了伊拉克戰爭序幕,“自由伊拉克行動”最終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也導致美軍長期深陷伊拉克泥潭而不能自拔。
分析“自由伊拉克行動”與“奧德賽黎明”的異同點,有利于人們更為清晰地理解和把握現代局部戰爭的特點規律以及利比亞局勢的未來走向。
總的看,兩者都是由西方軍事大國發起的影響地區安全和穩定的局部戰爭,是一場針對主權國家的非對稱戰爭。從戰略戰術角度上看,兩者存在許多共同點。例如,一是起始的軍事行動均以突襲為主,重點打擊對方的防空系統、指揮系統、通信系統、機場等地面目標,基本沒有空戰、海戰等其他作戰行動。二是注重運用多種手段瓦解對方。除通過先進武器裝備的強大威力震懾對方心理之外,聯軍還利用多種手段通過各種渠道,收買、勸降和策反對方官員,突破其心理防線,降低其抵抗意志等。
但“奧德賽黎明”與“自由伊拉克行動”也存在明顯不同。一是行動的依據不同。伊拉克戰爭是在未經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由美國主導的北約不顧大多數國家尤其是阿盟的反對,無視聯合國安理會的權威,擅自發動的。從法理上講,是一場破壞國際關系準則的軍事行動。此次突襲行動是西方借口以執行聯合國關于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第1973號決議的名義來進行的。
二是行動的借口不同。發動行動的理由常常是掩蓋戰爭真實目的的借口。以美英為首的北約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理由,主要是薩達姆政權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與基地組織勾結,并明確提出了要推翻薩達姆政權的作戰目標。但事后證明,薩達姆既沒有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未找到其與基地組織勾結的證據。此次聯軍對利比亞軍事干預的理由是所謂的“人道救援和保護平民”,但在作戰目標上,各參與國的表述不一。一方面,美英法等國強調軍事行動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利比亞平民”,而“不是一場推翻某個政權的戰爭”,美國甚至不斷放出準備放棄軍事行動主導地位的信息;但另一方面又拋出諸如“卡扎菲必須下臺”等硬話,并超越聯合國關于設置禁飛區的授權,不斷擴大軍事行動范圍,加大軍事打擊力度。此外,包括一些北約成員國在內的其他參與國則對軍事行動目標保持謹慎態度,有些口頭承諾參加行動,卻不出兵,還有一些國家干脆選擇敷衍應付。
三是行動的準備不同。伊拉克戰爭是在以美軍為主的多國部隊進行充分準備之后才發動的,美軍及其盟軍在戰前集結27萬兵力,形成了大兵壓境之勢。同時,為提高部隊的作戰交通,在大規模集結后,頻頻與科威特、卡塔爾、約旦和北約盟國舉行兩棲登陸、城市戰、生化戰、導彈防御戰等聯合演習,以便能夠迅速適應沙漠地區的作戰環境和復雜氣候。而此次聯軍突襲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則更多地體現出應急的特點。除了參與國在作戰目標上不統一之外,戰斗的兵力部署也非常倉促,聯軍未針對利比亞進行長時間的戰爭準備,所動用的兵力規模十分有限。在“奧德賽黎明”行動初期,美英法三國的航母均未部署到位,參加作戰行動的飛機總數不超過50架。除B—2A隱形轟炸機外,其他多為靠近地中海部署的海空軍飛機。
四是行動的方式不同。伊拉克戰爭中,多國部隊在前期突襲行動中即對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通信設施以及電廠、煉油廠等國家經濟基礎設施實施了重點打擊,之后又實施了直接針對薩達姆和其他高級領導的“斬首行動”,最后才開始大規模的地面進攻行動。而從目前來看,聯軍突襲利比亞的行動略顯委婉,所有軍事行動都是以突襲的方式展開,以借口執行聯合國決議的名義進行,暫未明確實施“斬首行動”,也未派遣地面部隊進入利比亞境內。同時,美軍戰機在第一波突襲行動中并未入境,而是在利比亞領海外用兩艘驅逐艦、3艘潛艇和英軍一起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對的黎波里、蘇爾特的20個重要軍事目標實施打擊。突襲行動也未將利比亞政府的廣播電視臺等民用戰略目標納入打擊范圍,以至卡扎菲仍能通過多種途徑向國際社會傳播其對支持者發表的演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目前聯軍軍事行動仍控制在“有限目標”之內,尚沒有擴大化的傾向。
五是攻擊對象的國內形勢不同。伊拉克戰爭爆發前,伊國內政治形勢基本穩定,不存在對薩達姆政權構成威脅的反對勢力,沒有可供西方利用的伊拉克反政府武裝。但在聯軍對利比亞展開軍事行動之前,利國內就已爆發大規模動亂,以缺乏基本軍事素養的平民和部分叛變卡扎菲的前政府軍為主的反對勢力很快得到本國民眾的支持,進展神速,一度控制了利比亞大片國土。卡扎菲政府軍隨即實施反攻,并于3月初將反叛勢力擠壓在班加西地區。正是為了幫助利比亞境內的反政府武裝脫離險境,聯軍才突破聯合國第1973號決議關于設置禁飛區的授權,開始對卡扎菲政府軍地面部隊實施打擊,從而在實質上已經介入利比亞內戰。
六是主導權表現不同。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積極主導,周密部署,沖鋒在前,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導權和行動的指揮權。此次對利比亞的突襲行動,法國則率先打響開戰“第一槍”,而且美國還一再釋放移交指揮權的信息,表達放棄主導地位的誠意,刻意退居到英法等國之后。對此,這不過是美國在吸取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教訓之后所采取的一種策略。事實上,自聯軍對利比亞實施軍事干預以來,聯軍行動的主角仍是美國,也只有美國具備確保聯軍行動持續下去的條件和能力。在前4天的行動中,聯軍出動戰機總計336架次,其中美軍戰機212架次;聯軍總計發射162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其中美軍發射超過120枚。對美國來說,呈現出一種由“盟友出頭、他國埋單、美國控制”的整體構架,能夠大大增強其戰略選擇的靈活性。(張秦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