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9月15日消息: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9月14日報道,上周在基輔召開的首屆全烏克蘭國防工業論壇辯論結果表明,烏軍工企業生產力嚴重過剩,出口是生存的唯一途徑。在對外軍事技術合作領域,中國今后可能會成為烏克蘭在俄羅斯之后的第二大合作伙伴。
烏克蘭軍事期刊《防務快車》分析指出,烏本國武裝力量的采購訂單不超過烏軍工企業生產的軍事產品的5-7%,其余產品全部用于出口,去年烏軍用產品出口和軍事服務規模高達12億美元。即便本國國防采購訂單大幅增加,烏軍換裝進程切實展開,烏軍工企業得到的訂單也不會超過生產總量的15-20%,而且要想達到這個結果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此,烏軍工企業生存的唯一出路顯然就是軍用產品的出口。
目前烏克蘭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的主要伙伴是俄羅斯,100多家烏軍工企業與俄方有著千絲萬縷的協作關系。根據俄羅斯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的統計,最近2-3年內烏對俄出口規模總體水平約為每年5億美元,主要是供應各種武器裝備的零配件,其中在俄軍武器采購和對外出口訂單方面約為2.5億美元,在零配件供應分包訂單方面約為2.5億美元。根據通行的終端制品統計方法,很難評估烏克蘭軍事出口的準確數據。烏向聯合國登記署提交的武器出口數據也不是特別準確,而且烏向格魯吉亞供應武器的透明度較低。另外,烏克蘭僅是有限數量的武器裝備終端供應商,烏軍工企業主要參與俄軍武器采購和對外出口訂單分包工作。實際上不考慮俄羅斯在內,2009年烏克蘭有據可查的軍事出口總額為2.1億美元,加上俄方訂單,總體規模約為7.1億美元,遠遠低于《防務快車》統計的12億美元。
在尤先科總統執政時期,烏俄軍事技術合作發展受挫,烏方堅持加入北約,直接后果是導致俄烏軍事技術合作規模大幅縮減,與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同樣受到較大影響。亞努科維奇總統執政后,烏當局致力于迅速恢復和發展與俄、中之間的傳統軍事技術合作。為恢復與俄軍工系統的協作關系,烏方首先組織幾項大型項目長期合作,其中批量生產安-124-100“魯斯蘭”重型運輸機的計劃可以稱得上是俄烏航空工業今后15-20年內最大的聯合項目,另外還有聯合向北約租借安-124飛機的項目和安-70軍事運輸機聯合研制、試驗項目。兩國軍事項目協作程度非常深,烏“南方”設計局為俄RS-20洲際彈道導彈提供維護,阿爾喬姆公司為俄軍供應空空導彈,“圖片儀表”企業為俄“菊花-S”反坦克導彈生產計算系統,“武庫”設計局為俄航空導彈生產各種導引頭,斯奇發動機公司的發動機更是俄內部采購和對外出口直升機所使用的。根據俄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的統計,2000-2007年間俄羅斯供應了43.4億美元的米-8、米-17、米-24、米-35直升機,烏克蘭的相關份額為6.5億美元。現在烏克蘭還是俄羅斯雅克-130教練機最大的發動機供應分包商,雙方各占50%的發動機項目份額。
在恢復與俄羅斯傳統軍事技術合作的同時,烏克蘭也在積極努力實現軍事出口的多元化,今后計劃重點和中國、印度、伊拉克、泰國、埃及、巴西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積極合作。中國今后可能會成為烏克蘭第二大軍事技術合作伙伴,雙方首先將會繼續展開航空領域的合作,特別是在教練機、軍事運輸機、發動機、航空武器裝備方面,另外還會加大雙方在艦船領域內的合作,包括中國未來航母建造項目。2009年12月中烏簽署了4艘“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艦采購和許可生產合同,烏方應自主建造兩艘,同時協助中國許可生產另外兩艘,項目金額3.15億美元。今年9月份費奧多西亞“大海”造船廠已經開工建造兩艘登陸艦。
2001-2008年間,烏克蘭軍事產品出口重點方向依次是中東、前蘇聯國家和亞太地區,共向58個國家出口供應軍事產品,主要合作伙伴依次是俄羅斯、格魯吉亞、伊拉克、阿塞拜疆、中國、阿聯酋、利比亞,今后將把優先方向轉向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印度和泰國,其次是中東和拉美。目前烏克蘭正在落實為印度維修和改進105架安-32軍事運輸機的合同,項目金額3億9770萬美元,還在履行去年12月底簽署的為埃及改進200輛T-62主戰坦克和200輛裝甲輸送車的合同,另外還和泰國達成了續購121輛BTR-3E1裝甲輸送車的意向,預計合作金額1億4250萬美元,此前泰國根據2007年簽署的合同已經采購了96輛價值1.23億美元的BTR-3E1裝甲輸送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