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太空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六顆衛星連結接口測試的準備
日前,臺媒體傳出消息稱,臺灣當局的“太空中心”將在9月13日獨立進行太空實驗。有分析指出,此舉意味著臺當局期望獲得獨立發射衛星的能力,一方面提升針對大陸的航天偵察力量,另一方面弱化對其他國家在航天領域的依賴,以形成自己控制的太空衛星網絡,對臺軍的戰斗力發揮“倍增器”的效果。
臺灣要獨立發射火箭
據臺媒體報道,臺島內負責航天技術研發的“太空中心”將于9月13日在屏東縣恒春九鵬發射六號火箭,并首次獨立執行“單基燃燒推進”和“回收艙”兩項實驗任務。島內媒體稱,發射回收艙被視為準衛星發射,一旦成功,將是臺灣的太空科技研發邁入自行發射衛星的全新里程碑。
臺“太空中心”副主任吳岸明表示,臺灣前五次探空火箭發射執行實驗任務都是和海外研究團隊合作,這次是臺灣首度獨立進行太空實驗,且采用難度極高的雙載荷設計,進行包括與衛星推進關鍵技術有關的“單基燃燒推進”實驗,以及攸關衛星彈射分離技術的“回收艙”實驗,兩項實驗分別由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所和中央大學機械系與光機電工程研究所負責設計。
中央大學團隊所開發的回收艙是臺灣第一個由火箭帶到太空后再推離的人造系統,包括載荷彈出、返回大氣、防熱減速、降落傘開啟、落;厥詹僮鞯仍O備。回收艙內還裝有計算機軟件,地面的“太空中心”人員可以通過Google Earth看到回收艙經過的路徑。
吳岸明說,回收艙的實驗被視為準衛星發射,若實驗成功,除可用在發射衛星的設計上,還可在艙內建立一個在太空無重力環境下的實驗平臺,以進行相關科學的研究。
臺灣衛星軍事用途明顯
實際上,臺當局對太空技術的發展十分重視,早在1989年,就批準“發展衛星計劃”,包括研制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兩個部分,預算撥款100億元新臺幣(約合25億元人民幣),但運載火箭部分因遭美國反對而告吹。
1991年8月,臺灣確定了新的“太空衛星計劃”,選定新竹和臺南為衛星研發基地。1995年改為“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采用自主或合資方式研制“中華衛星”系列(民進黨上臺后,為強調“臺獨”意識,又把該系列衛星稱為“福爾摩沙衛星”系列)。
1999年1月,臺灣與美國公司合作發射的“福衛1號”衛星,首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其圖像分辨率才達到800米。2003年5月,臺灣與法國公司等合作發射的“福衛2號”,圖像解析度已達到2米。2006年4月,臺當局又在美國發射了“福衛3號”衛星,對外聲稱是氣象觀測衛星,但實際上對軍事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福衛1號”衛星因電力耗盡而變成太空垃圾,因此臺當局目前能夠操控和使用的主要是“福衛2號”和“福衛3號”!案Pl2號”衛星的分辨率雖然只有2米,與世界上先進的衛星相比還有差距,但其拍攝的畫面也能看清是什么型號飛機和導彈在地面待命、座艙里有無駕駛員等。
在朝鮮進行核試驗期間,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情報機構都要求臺當局提供“福衛2號”拍到的有關朝鮮核試驗場的照片,足以說明“福衛2號”的“間諜”使命。
而“福衛3號”則是由6顆小衛星組成的星座,能夠通過測量美國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信號經過電離層和大氣層的偏折角度,實現無障礙地與美國GPS系統進行數據連接,可以為臺灣導彈預警和防御體系提供導航信息。
臺太空技術受制于人
總體上看,臺灣太空發展計劃還處在初級階段,面臨著諸多制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科研技術水平低下,自主研發能力不足。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太空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自主進行科學研發的能力嚴重不足。以“福衛2號”為例,其主要部件中盡管有相當一部分由臺灣島內企業生產,但技術卻全部來自法國公司。二是沒有太空發射載具,衛星的發射完全受制于人。由于美國政府的強烈反對,臺灣太空發展計劃中沒有列入運載工具的專案,使得臺灣衛星系統的發射完全受制于人。
“福衛2號”和“福衛3號”衛星的發射計劃就遭到美國公司的數次拖延,臺灣當局對此毫無辦法。臺灣清華大學教授鐘堅表示,因為美國的阻止,臺灣根本沒有發展太空科技的空間,臺灣的衛星科技工業是“花錢請別人買鞭炮,再花錢請別人放鞭炮”。(本報特約記者 杜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