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中國海軍072級登陸艦群
東方網日前發表文章說,世界經濟的復蘇和貿易增長帶來了海運需求和船舶需求的持續增長。2007年,中國造船產量出現了驚人的增長,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造船大國。中國船舶出口到包括希臘、挪威、德國、美國、英國等世界前九個航運大國在內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滿載著中國制造、世界制造,航行于全球的洋面上。
訂單量晉身全球第一擬建四大造船基地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世界船舶制造中心已經歷了多次從先行工業國家向后起工業國家的轉移,目前,日本、韓國雖仍為世界造船大國,但世界船舶工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已經確立。
與日韓相比,中國既擁有素質高、成本低的豐富勞動力,又擁有較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好的資金、技術條件,具有比較優勢,此外,對船舶出口實行17%的退稅率,確保了企業生產出口積極性,擴大了利潤空間,為船舶行業發展造就良好環境。
2007年8月,英國權威統計機構發布了世界造船企業50強排名,中國企業共有19家入圍,比2006年底增加了兩個席位。“中國制造”的船舶產品得到了世界市場的認可。
早在1977年,中國船舶工業在世界造船舞臺上初出茅廬時,鄧小平就提出了“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以改革促發展。30年來,中國船舶工業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創造出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從大連船舶重工1978年建造第一艘按國際規范生產的出口船開始,我國年造船產量從1982年的世界排名第17位,躍升到1994年的世界第三位,并至今連續14年保持這一水平。中國國防科工委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民用船舶新接訂單逾七千萬載重噸,新接訂單超過韓國,晉身全球第一。
據外電報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在一個國際會議上曾透露,中國已經為進一步大力提升造船能力制定了發展藍圖:到2010年中國造船總噸位有望達到2300萬噸,到2015年則將達到2800萬噸。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中國計劃在大連、上海、青島、廣州等港口城市興建大型造船廠。
全球大規模買港口"國貨國運"保能源安全
但是,目前我國技術能力遠低于日、韓。為此,有關部門在《船舶工業中長期規劃》中要求,積極引導外資和社會資本的進入,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提高關鍵船用設備國產化研制水平。
文章說,近年來,中國造船業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油船、集裝箱船、散貨船三大主流船型占主導地位,其中,油船、集裝箱船手持訂單占世界份額分別從不足10%提高到30%和21%,散貨船已達到28%。而且,中國已進入大型液化天然氣船、萬箱級集裝箱船、30萬噸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等高端產品市場,大型船用柴油機曲軸實現了批量生產。
此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鋁、鋼、銅、煤進口國,而這些都需要經過船舶運輸。自2006年起,中國開始推進“國油國運”進程,要求到2010年,我國大型油輪船隊的規模至少要保證能承運50%以上進口石油,以保障能源安全。船運行業的專家透露說,中國計劃在未來5年新建造90艘超級巨型油輪,擴充中國遠洋運輸船隊以提高原油運輸的能力。長期來看,中國需求,特別是“國貨國運”的要求將為我國的船舶工業帶來持續增長的訂單需求,成為中國船舶工業崛起的主要推動力。
近日,德國《交通評論報》刊文稱,為直接獲得運輸資源的口岸,中國正在大規模購買港口。目前,中國公司已經控制了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集裝箱碼頭、巴拿馬航運公司(該公司運營著巴拿馬運河兩頭的克里斯托巴爾港和巴爾博亞港)、曼薩尼約港的恩塞納達國際碼頭、墨西哥大西洋沿岸的韋拉克魯斯港和巴哈馬的兩個港口。
中國船舶鍍300元金身或成全球造船業榜眼
中信證券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隨著中國造船業進入黃金時期,中國船舶作為規模、技術和管理水平最先進的一體化船舶企業,公司產能持續擴張。作為中國造船業龍頭,中國船舶訂單十分飽滿,生產任務在2010年前基本排滿,確保了股份公司未來業績持續增長。
據報道,2007年1月4日中國船舶(當時為滬東重機)股價僅為31.82元,至10月11日達到300元的最高價,上漲近10倍。國信證券日前認為,中國船舶2008年的目標價為390元。
此外,中國船舶今年1月擬通過全資子公司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向公司實際控制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收購上海江南長興造船有限責任公司65%股權。中國船舶實際造船能力將躍至700萬載重噸左右,有望成為國內最大而僅次于韓國現代重工的全球第二大造船巨頭。
美日關注中國造船能力未來5-10年成關鍵期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海軍上將蓋瑞去年12月在眾議院的聽證會上說,中國造船實力的快速增長應該引起美國關注。美國眾議員漢特則在國會上指出,中國現在每年制造5000艘商船,美國一年則制造300艘;中國平均一年制造3艘潛水艇,美國一年僅制造一艘。他還煞有其事的說:“如果他們把制造商船的能力,轉變為制造戰艦的能力,這將提供工業基礎,讓中國的海軍實力能超越美國。”若是中國在船舶工業上超過美國,那么美國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就會輸中國一著,這是美國所不愿意面對的。
此外,日本也開始試圖通過合并等擴大企業規模,與中韓進行較量。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JFE控股公司與IHI公司計劃今年內完成旗下造船廠的合并談判,如交涉成功,日本將誕生國內規模最大的造船企業,掌握全日本市場份額的近20%,銷售額也將隨之擠入世界前六。
中國軍事專家宋曉軍近日接受《青年參考》采訪時表示,中國造船業目前與韓國、日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這為我國造船行業下一步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建造航母以及護航艦隊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中國在技術上和自主創新能力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專家認為,未來5-10年將是真正考驗中國造船業競爭實力的關鍵時期。目前,我國船舶工業的迅速發展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投入,過于粗放,可持續發展能力差。2007年以來船舶工業迅猛發展,使許多問題被這股熱潮掩蓋。
文章最后說,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認為,我國要成為造船強國,必須加強自主創新,掌握自己的“絕活兒”,加快推進船舶工業戰略轉型勢在必行。具體的手段包括,以自主創新為中心環節,構建中國船舶工業核心競爭優勢。大力發展先進船舶配套業,促進中國船舶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建立現代造船模式,進一步提高生產和管理效率。發展先進造船生產能力,確保發展的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