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道,“臺灣教育研究院”于7月3日公布12年臺灣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政治基金會”教文組副研究員劉新圓的評論文章指出,雖然聲明要避免政治爭議,可是新的歷史課綱卻顯然是最具政治爭議的一次。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擺明著視中國史為外國史,不是政治操作是什么?執政黨為了政治目的,不惜以各種美麗空洞的口號,來包裝“去中國化”,結果恐將讓下一代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歷史源流,得不償失。
評論摘編如下:
“臺灣教育研究院”于7月3日公布12年臺灣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高中歷史課綱必修8學分減為6學分,中國史由1.5冊的內容減為1冊,放在東亞史脈絡,且廢除朝代編年史,改以主題方式呈現。課綱用字力求中性,甚至用問號不給答案,避免政治爭議。
雖然聲明要避免政治爭議,可是新的歷史課綱卻顯然是最具政治爭議的一次。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擺明著視中國史為外國史,不是政治操作是什么?
打從李登輝主政時期,請杜正勝擔任中學“認識臺灣”教科書編審主委以來,杜所提的“同心圓史觀”就使中學歷史課程一步步走向“去中國化”。中國史份量越來越少,高中從以前的3冊,至“95暫綱”時濃縮成為1冊;相對地,臺灣史越來越多,多到內容越來越瑣碎。
撇開意識型態不講,就歷史專業而言,許多歷史老師都認為,雖然臺灣史很重要,但高中用1學期的時間來學習,實在太長了,而且小學、中學都上過,內容重復太多,很浪費時間。中國有5000年歷史,臺灣不過400年,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所以“101課綱”將中國史從1學期延長為1.5學期。即便如此,很多老師還是盡快教完臺灣史,學期尚未結束,就趕著先上中國史,否則不是講不完,就是說不清楚。試想,康、雍、乾134年的盛世,有些課本僅以3行草草帶過,這樣能學到什么呢?
如今歷史新課綱又要再大減資料性內容,將重點放在學生思辨與討論能力的培養。但是別忘了,歷史本來就是數據性的學科,如果沒有大量的史料作為基礎,那么思辨就會變成空想,討論就會變成空談。執政黨為了政治目的,不惜以各種美麗空洞的口號,來包裝“去中國化”,結果恐將讓下一代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歷史源流,得不償失。(作者為“臺灣政治基金會”教文組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