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17日社論指出,巴拿馬和臺灣“斷交”,和大陸建交,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強硬響應,表示絕對不會在對岸威脅下屈服讓步。游錫堃、段宜康主張棄“中華民國”改用“臺灣”,臺灣證交所董事長施俊吉退出原定出席的6月18日“海峽金融論壇”,民進黨宣稱將停止對大陸釋放善意。
從蔡英文與民進黨的強硬反應看出,民進黨兩岸政策已走向關鍵的分叉路,是要繼續原先的克制懷柔路線?還是走向陳水扁與大陸對抗的老路?
以目前情況來看,顯然鷹派占上風。民進黨“黨政人士”曾透過媒體放話,要“嚴審”中國大陸官員赴臺;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接著要對陸生納保開刀,放話“要讓對方有感”。除游錫堃等“放棄中華民國論”之外,其他諸如“正名制憲”、“公投自決”、甚至9月大戰聯合國大會,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等“決戰“主張,更是高唱入云。
但在綠營眾聲喊殺喊打的同時,也有冷靜克制的聲音,李登輝時代任臺灣安全部門咨詢委員,曾和蔡英文共同研議提出“兩國論”的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榮豐提醒:“情勢改變,民進黨當局當然應重新評估局勢,做出因應決策。然而也得考慮,臺灣手上還剩多少實力與籌碼。”這樣的冷靜分析,才是“憤怒鳥上身”的蔡英文當局,最需要的一盆冷水。
巴拿馬與臺灣“斷交”,是繼岡比亞、圣多美普林西比“斷交”后倒下的第3張骨牌,危機才剛剛開始,而且戰場已不只是“邦交國”,也進入到無“邦交”但有實質關系的其他國家。例如,5個在非洲與中東地區非臺灣“友邦”的代表處,原先使用“中華民國”或“臺灣”名稱,要求改名。阿爾及利亞政府行為更強硬,限期要求臺灣駐阿爾及利亞代表1星期內離開首都,否則不保證使館安全。
那么蔡英文當局一“怒”也許可以“作氣”,但“再而衰,三而竭”,請問“嚴審陸官來臺”、“刀砍陸生納保”之后,接下來還有多少“憤怒”籌碼可用?蔡當局以為憤怒可以讓陸方“有感”,殊不知,失了冷靜的憤怒,往往受傷最重的是自己。
“實力“才是臺灣說話的力道。從蔡英文和民進黨高官們的發言可以看出,鷹派主張漸成為蔡當局的新共識,但我們還是要為臺灣的前途與存續發展,給蔡英文一個誠懇的提醒:宣泄情緒、鼓動對抗,或許是對應危機最廉價的方式,但對抗之路,臺灣能走多久?蔡英文又能走多遠呢?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