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今日發表臺科大酷點校園董事長黃丙喜的評論文章指出,大學教育是國強民富的最佳表征,海峽兩岸要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目前最缺的就是大陸和臺灣受人愛戴的國際級一流大學還不夠多。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也是培育國家人才的搖籃。正當兩岸關系陷于低迷之際,壓力也是動力,危機也是轉機,兩岸大學更應該肩負起傳承人類社會和華文智慧的志業。
評論摘編如下:
大學教育是國強民富的最佳表征,海峽兩岸要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目前最缺的就是大陸和臺灣受人愛戴的國際級一流大學還不夠多。中國大陸作為世界的經濟體,已經躍居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地位,許多企業也紛紛搶進世界五百強。但是,在由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的升級之中,兩岸的大學卻相續生病了!
何謂世人愛戴的國際級一流大學,它不僅要有一流的研發成果,更要是知識分子智能和社會良心的匯聚中心,集合科學的理性實證和人文的知性情懷,以之成為人類社會中流砥柱的力量,激發及帶領世人往真善美的方向邁進。
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石,大學教育特別是其中的核心。古今中外的偉大思想家莫不是人文創新的典范。面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動蕩,墨家、道家、儒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都提出具有價值理念、社會運作、環境掌握與生命定位的系統性思想,并獲得支持者的社會實踐與持續發展,從而蘊育出人類社會天下為公的經典和大學智慧的精髓。
近代學術發展愈益分殊專業,導致愈益窄化為“物”層次的知識研究與傳授,喪失了偉大思想家“天人物我”文化觀的全貌思想格局。
另外,太講究大學排名及個人升等的論文發表,太忽視知識分子應該學以濟世的實務應用。
這幾年,兩岸的大學充斥著種種不安,包括高教評鑒爭議、大學數量激增下的質量下降、大學生學習質量的日益惡化、大學師生論文抄襲警訊頻頻。于是乎,大學發表的論文是愈來愈多,離國際一流大學的期待卻愈來愈遠。
兩岸大學目前出現的另一缺失是,對于創意創業都急功好利、亟待速成。大學談創新不只是科技創新、設計創意或管理新模式,人文修為和社會關懷才是創意創業的根源。人文講的是“究天人之境,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創新之意不在于制造一個前所未有的東西、設計或想法,而在于對既有的“天人物我”文化觀框架做出突破以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創新要能成功不僅在于提出新構想或新對象,更須經營出創新所需嵌合的新生活方式,方能使創新改變現況與解決問題。因為,以新生活方式與相應的新“天人物我”文化觀來解決社會重大問題,才是創意創新的最大價值和意義。
可喜的現象是,兩岸的一些大學己經發現這種學術異化和物化的缺失,而紛紛采取改善的對策,將教育的內涵放在教導學生處理個人、組織、社會的一生都需面對的四大面向議題:一是處理人與天關系之價值理念議題,表現為思想、信仰、宗教、哲學、節慶等。二是處理人與人關系之社會運作議題,表現為政府、制度、法令、社團、宗族、學校等。三是處理人與物關系之環境掌握議題,表現為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等。四是處理人與自我關系之生命成長議題,表現為美學、品味、進修、心靈成長等,培養知識分子的人文修為,以及人類社會邁向禮運大同的力量。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也是培育國家人才的搖籃。易經系傳,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做使社會、人民得到安定幸滿的事,叫做志業。壓力也是動力,危機也是轉機,正當兩岸關系陷于低迷之際,兩岸大學更應該肩負起傳承人類社會和華文智慧的志業。(作者為臺科大酷點校園董事長)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