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4月14日發表評論說,2018臺灣“九合一”縣市選舉,民進黨內已如火如荼拼初選,其中最激烈的是提名即幾乎當選的高雄市與臺南市,最糾結是的現非民進黨執政的臺北市與新北市。尤其是無黨籍柯文哲主政的臺北市,部分民進黨人即主張不要再與柯文哲合作,應自己上陣把臺北市拿回來。
拿下臺北市、新北市對民進黨來講,有兩大意義,第一是形象,臺北市是臺灣政經中心,新北市地位也相當重要,民進黨雖在執政,也在全臺22縣市拿到13個縣市,卻拿不下全臺精華的雙北市。第二是影響力,新北市人口398萬,臺北市有269萬,雙北加起來有660多萬人,近全臺2300萬人的3成。若把全臺22縣市人口從低到高排列,一個新北市的人口可以抵10多個小縣市。以37萬多人的基隆市為例,就連新北市的1/10都不到。民進黨雖是執政黨,卻掌握不了臺灣前兩大城市。
臺北市過去是藍大于綠,1994開始民選市長迄今,陳水扁是唯一當選的民進黨籍市長,1994選舉且是拜泛藍分裂之賜陳水扁才當選。2014柯文哲能當選的重點是民進黨未提名,以及太陽花效應、國民黨連勝文遭污名化,幾個因素加起來才讓臺北市又出現一位非國民黨籍市長。
2018選舉,民進黨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繼續與柯文哲合作,第二是自己推人。傳出柯文哲和蔡英文有默契,將延續2014年的合作;但有意挑戰臺北市長大位的民進黨人很不以為然,質疑民進黨不提自家人,面子掛不住。
于是,2018的臺北市長選舉,綠營就糾結在要不要繼續挺柯文哲之上。柯文哲因爭議施政不少,之前又出言反對“去蔣化”,更加深了綠營內部的質疑,特別是“獨”派批柯文哲火力之猛,過去少見。
綠營想拿下臺北市,卻故意看不到民進黨在臺北市的天花板。柯文哲執政雖跌跌撞撞,也常說話惹爭議,至少他的兩岸關系處理得很穩,表達了解和尊重“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基礎后,臺北、上海密切來往。
在蔡當局的兩岸僵局下,兩岸官方往來已終止多時,民進黨人主管的臺灣縣市與大陸城市交流也隨之卡住。臺北市若換由民進黨執政,來了一個不認同“九二共識”的新市長,雙城論壇勢必也要卡關,連帶的還有其他大大小小交流也會受影響。以臺北市這樣的政經中心、金融中心,若變成是兩岸交流的絕緣體,對臺北市的企業、市民何其沉重。綠營內一直傳出,臺南市長賴清德不排除轉戰臺北市競選,暫且不談賴的政績,他要接受的第一道挑戰就是,選民能否接受一個沒有兩岸官方交流的臺北市?
新北市的狀況其實也類似,2014年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的游錫堃雖才小輸國民黨朱立倫不到2%的得票率,但當時還沒有蔡英文執政兩岸冰封的因素。2018地方選舉,民進黨在有近400萬人口的新北市同樣要面對選民的檢驗,要不要一個沒有兩岸官方交流的新北市?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