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后悔的事是什么?臺灣網民最近舉行相關票選活動,“(大選)投票給民進黨”高居第一名。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民進黨向來有“選舉機器”之稱,競選時甜言蜜語、有求必應,上臺后翻臉不認人、有恃無恐,難怪勞工、青年團體大呼“上當受騙”,痛批民進黨過河拆橋,要與之分道揚鑣。
評論摘編如下:
這樣的結果完全是意料之中。蔡英文上臺前承諾“陸客人數不變”,但如今陸客團人數大跌五成,逼得旅游業等13個相關行業走上街頭示威游行;民進黨競選時保證“實施周休兩天,而且不會刪減七天法定假期”,但現在卻變成“一例一休”,七天法定假期如數盡刪;民進黨在野時反對解禁日本核災區食品及瘦肉精美豬入島,但月前卻宣布準備放行日本核食。面對民進黨當局種種“發夾彎”行徑,臺灣民眾能不后悔嗎?只是這世上沒有“后悔藥”,臺灣民眾的苦日子還有三年多。早前島內選出2016年代表字就是“苦”字,足可見臺灣坊間對民進黨當局的施政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臺灣多數選民去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給民進黨,無非是希望該黨振興臺灣經濟,讓基層大眾過上好日子。不料,民進黨當局沒學會“掙錢”,卻先當上了“散財童子”。
去年六月華航員工及其子公司華信航空的員工先后罷工,爭取改善待遇,獲得華航高層接受所有要求。高速公路收費員要求進一步補貼失業損失,也是大獲全勝,連示威期間的交通費、餐費,乃至精神創傷造成的財務損失也由臺當局埋單。臺當局保障勞工權益理所當然,但應根據法律行事,如果為了討好某一群體而破壞體制,無異于打開“潘多拉魔盒”。
島內民眾批評,蔡英文上任百日就花了百億新臺幣,但在經濟建設上卻毫無建樹,所謂“新南向”不過是重蹈李登輝、陳水扁的覆轍,目的就是要疏遠大陸市場。其實,臺商每天都在商場上打滾,經濟嗅覺比當局靈敏多了,若是“新南向”有錢賺,還用得著等蔡當局指點嗎?
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國民黨過去八年執政時積極開拓大陸市場,開放赴臺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但蔡當局上臺后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導致兩岸關系陷入僵局,大大降低陸客赴臺意愿,陸客人數急跌,導致島內旅行社倒閉、運輸業賣車,更成為壓垮華航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少靠旅游業、交通業維生的基層民眾加入“失業大軍”,當初期待民進黨上臺改善生活的希望徹底落空。
民進黨向來有“選舉機器”之稱,競選時甜言蜜語、有求必應,上臺后翻臉不認人、有恃無恐,難怪勞工、青年團體大呼“上當受騙”,痛批民進黨過河拆橋,要與之分道揚鑣。網民多以青年一代為主,“投票給民進黨”成為臺灣網民最后悔的事,顯見民進黨在青年選民當中威望盡失。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