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政治團體“臺灣聯合國協進會”近日拜會民進黨中央黨部,希望民進黨支持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對此,民進黨副秘書長李俊毅表示,民進黨將與民間社團“相互合作、分進合擊”,推動“入聯”。消停了8年的“入聯”鬧劇,看來又要借尸還魂了。
民進黨半夜兩發更正
“臺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蔡明憲拜訪民進黨中央黨部后表示,協進會將在9月9日至19日到紐約為臺灣加入聯合國做宣傳工作,希望臺外事部門、僑務部門和民進黨給予支持。他還說,懇請蔡英文今年正式以“總統”名義,寫信給聯合國秘書長,表達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成為“新會員國”的想法。
李俊毅隨后受訪表示,民進黨立場從過去到現在沒改變,支持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現在民進黨完全執政,有更大能力做得比之前更好,希望與民間社團相互合作,分進合擊,讓“臺灣主權”獲得國際肯定。
民進黨發言人楊家俍也對“臺灣聯合國協進會”的努力表示贊賞。他說,民進黨將全力支持并配合相關部門,爭取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拓展國際空間的機會。
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是不折不扣的“臺獨”行徑。在兩岸關系形勢不明的當下,民進黨副秘書長和發言人竟然都對此表示明確支持,是否意味著民進黨已公開轉向“急獨”路線?民進黨可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當天深夜,民進黨新聞部兩次發新聞稿澄清,表示李俊毅之言論僅是他個人的想法和判斷,不代表民進黨及當局團隊的立場。
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臺當局的表態同樣給人以曖昧甚至表里不一的疑慮。臺外事部門負責人李大維對外的說法是,當局“會持續參與,但不會推動‘入聯’”。至于什么叫做“持續參與”?他并未給出解釋。而據蔡明憲轉述,李大維對他說的是:“外交部門”當然會協請“友邦”在聯合國替臺灣發聲,而當局有不方便講的、不方便做的,鼓勵協進會都說出來、做出來。
從民進黨各個層級的表態看,推“入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民進黨“立委”黃偉哲的話,或許最能代表民進黨心聲。他說,若本次無實質“入聯”動作,他會尊重“外交部門”立場,但希望這只是“逗點”而非“句點”;等到主客觀形勢、環境、時機更臻成熟,再推動“入聯”。
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黃重諺的表態則延續了一貫的模糊作風。他表示,有關臺灣要強化國際參與,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國際組織參與,“國安團隊”都有相關的研議;至于其他部分,“我們沒有進一步說明”。媒體追問蔡明憲希望蔡英文寫信給聯合國秘書長一事時,黃重諺僅回應“我們有注意到他有這個說法”。
顯然,民進黨和臺當局人士在面見“獨”派時,拿出的都是拍胸口承諾推動“入聯”的架勢;對外發表聲明時,又往安全方向縮緊口徑。這讓外界不能不質疑:究竟哪句是真心,哪句是假意?
左手玩右手是何意
民進黨和臺當局曖昧的表態引來藍營批評。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江啟臣表示,陳水扁當局推動“入聯”8年,結果是什么大家也很清楚,希望蔡英文不要冷飯熱炒;國民黨“立委”李彥秀則稱,“民進黨換了一個位子,腦袋還沒完全換過來”,盼新當局發言能更謹慎。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胡文琦受訪時表示,以臺灣名義“入聯”行不通,而且是一個假議題,相信蔡英文內心自知;民進黨卻要繼續愚弄人民,只是為轉移“執政”失敗的困境。他說,連陳水扁都曾說過“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他希望蔡英文務實看待臺灣的“外交處境”,務實將施政重點回到利民的政策上。
《中國時報》評論文章指出,這回的“入聯”魔咒,看來是由“獨”派提出,然后在民進黨內惹出翻騰,再由蔡當局的外事部門來做出至少是階段性的否決。這是否是蔡向北京表示:“你看,我知道你的紅線在哪里,我都沒有推動‘入聯’,這是對你的善意吧。”評論說,這種“善意”真是讓人怎么看怎么怪,分明是一樁無本生意,等于是“民進黨右手推‘入聯’,蔡當局用左手壓掉”,實在沒什么好表功的。
只會讓兩岸雪上加霜
陳水扁時代,民進黨當局玩“入聯”玩到走火入魔。2007年的時候,臺灣人寄到海外的信都會被蓋上有“入聯”標語的郵戳;臺“體委會”在25個縣市舉行了“入聯圣火”全臺慢跑活動;就連臺灣居民的水費單,都成了宣傳“入聯”免費廣告傳單。當時的島內媒體譏諷:“跟清朝鼓勵白蓮教以‘扶清滅洋’號召徒眾、標榜能夠‘神功護體、刀槍不入’一樣,極其荒謬可笑。”
陳水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動用公帑鋪天蓋地宣傳“入聯”,最后在2008年如愿推出“公投綁大選”,把“入聯公投”跟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綁在了一起,以為這樣就可以提高“公投”投票率。結果,那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率超過76%,“入聯公投”投票率僅35.8%,充分證明民進黨天天掛在嘴上的“‘入聯’是全民共識”,純屬自欺欺人。
《中國時報》評論文章提醒說,“入聯公投”不但沒有給陳水扁“神力加持”,反而成了“小鬼纏身”,蔡英文當局應該引以為戒。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受訪時表示,島內“臺獨”團體鼓動“入聯”,必然會破產。奉勸民進黨不要趟渾水,尤其是在兩岸各方面交流趨冷的情況下,相關舉動只會讓兩岸關系雪上加霜,絕對沒有任何好處。(記者 王 平)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