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29日社論指出,民進黨再度執政,兩岸實力對比已經翻轉,切莫讓臺灣“反中/丑中/仇中”情結,孕育出大陸民眾“反臺”火種。
蔡英文在2000年擔任陳水扁當局的陸委會主委時,就曾率先反對“九二共識”,16年來從未改變。民進黨的黨綱及所有的重要決議文,沒有一個不是以“臺灣與中國主權相互獨立”為基礎,也從來沒有接受過“九二共識”。這一次2016年的大選,民進黨不是險勝而是大勝,正處于享有絕對權力、完全執政的蔡英文當局,要其放棄原有的反“九二共識”立場,無疑是緣木求魚、鉆冰取火。
蔡英文對大陸態度雖然柔軟,姿態也非常謹慎,但她不僅不會接受“九二共識”,反而會繼續創造兩岸永久分離的主客觀條件。社論表示,《中國時報》很早就指出,檢驗蔡英文當局兩岸關系政治立場的觀察點,不在于她說什么,而是做什么。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一、民進黨是否繼續走文化去中國路線;二、蔡英文是否放棄南海U形線的立場。第一點是要切斷兩岸的文化歷史認同的連結,第二點是要以放棄南海權益的方式來切割與大陸的法理關系,加入美、日戰略防中圈。
其實蔡英文在520的就職演說中,已經給了大陸答案。第一、在文化認同上,她要建立“原民史觀”,其意涵是要脫離中華史觀。第二、在經貿上,她要“告別”對大陸的依存關系;第三、在安全上,她要加入美國與日本的“價值同盟”;第四、在南海上,她主張南海諸島的主權,但絕口不提U形線。以上四點,沒有一點接受“九二共識”,而且是要與中國大陸在文化上脫離、在經濟上冷卻、在安全上對抗、在南海上切割。
蔡英文在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做了與520就職演說時同樣的表述,即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必須符合“臺灣民意與民主”原則。她及民進黨都認為,大選獲勝就表示民眾不接受“九二共識”。蔡英文并發展出“天然獨”的說法,為其分離主義建立正當性。
但這種思維是站不住腳的,民眾把票投給民進黨,并非完全是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不認同,更多是對馬英九當局在民生議題上的治理能力不滿意。即使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不滿,也不是因為“九二共識”,而是兩岸的交流成果并沒有讓全民共享。幾乎所有的民意調查均顯示,民眾對于“九二共識”為臺灣所帶來的安全穩定、“外交休兵”還是滿意的,更有過半數以上的民眾主張應該簽署和平協議,為兩岸建立制度化的和平機制。
鄉土認同是任何人都擁有的天性。“天然臺”是一個必然存在的認同,但是“天然臺”并不必然等于“天然獨”,希望臺灣能夠有主體性,也并不表示一定要與大陸完全切割。綠營人士硬要把“天然臺”解釋成“天然獨”,并散播“仇中/丑中/反中”情緒,為“天然獨”創造政治基礎。
民進黨當局必須了解,將國民黨的敗選等同于“九二共識”的挫敗、刻意將“天然臺”詮釋為“天然獨”、用被誤解的民意為理由以堅持“分離主義”立場、不惜與美日同盟來對抗中國大陸,這樣的做法注定會給臺灣帶來災難。但蔡英文當局已把自己逼到了墻角,她對美國的扈從政策并沒有得到美國的善意回應,即使放棄了U形線,也沒有得到美國的同情。美國基于自己的戰略利益,硬是將太平島視為太平礁。一葉知秋,民進黨當局未來的4年,注定要成為美、日在東亞的棋子,置臺灣安危于不顧,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愛臺灣”?
國民黨及臺灣支持兩岸和平發展路線的民間力量應該奮起,堅持臺灣在文化上不脫離中國,“文化中國”不僅是文化認同,更是臺灣的優勢;在經濟上不需要放棄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連結的任何機會;在安全上要告訴民眾,敵意對抗的兩岸關系不可能給臺灣安全;在南海上,兩岸應該攜手共同捍衛南海的經濟利益。只有這樣,大陸京才不至于完全放棄兩岸和平的希望。
我們也要提醒蔡英文及民進黨,陳水扁曾經希望維系兩岸關系的和平與穩定,但在綠營長期創造的“仇中反中”社會氛圍桎梏下,最后還是走上激進與對抗之路,終至覆滅。民進黨再度執政,兩岸實力對比已經翻轉,切莫讓臺灣“反中/丑中/仇中”情結,孕育出大陸民眾“反臺”火種。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