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15日社評說,臺灣從李登輝時代開始,綠營人士一向對日本充滿浪漫的想像,蔡英文亦然,從選舉期間特別走訪日本,到當選之后與安倍之間的高調互動,臺灣新當局又不惜在沖之鳥礁及核災區食品進口問題上讓步,新當局與日本安倍政府的關系令人充滿想像空間,也受到各界矚目。
評論指出,就臺灣而言,中日關系高度緊張,日本和和臺灣地區關系的限制因素就更復雜,談判條件也更差,絕不容浪漫。
文章說,蔡英文統究竟想從臺日關系獲得什么成效?日本政府又想從臺灣方面滿足什么利益?這些政治計算,都涉及利益,不會因為私交而有什么改變。
蔡英文從小就因為家庭因素而感受到了日本文化,過去也經常拜訪日本;選前的訪日行程,安倍首相特別安排弟弟擔任導游;蔡英文上任后,安倍首相的母親還赴臺與蔡總統一起欣賞藝術表演;除此之外,不少新當局官員與日本政府官員之間也存在許多交情。即使如此,這些人際網絡都只能發揮減少雙方溝通誤會的功能而已,絕對不會對彼此的基本政策產生什么根本改變。
日本政府想要的,是一個對于中國大陸會保持安全距離的臺灣、甚至是可以牽制中國大陸的臺灣;最低限度,是不能跟中國大陸互動良好又密切的臺灣,以免對日本形成圍堵態勢或是不利于日本的發展。
安倍內閣剛上臺的時候,其實對于親近中國大陸是存有期望的,不過在訪華、南海等議題先后因中國大陸堅守原則而碰壁之后,改為采取對抗的立場,甚至訴諸“新安保法”。在這種情況下,相較比較親日的蔡英文當局就成了拉攏的對象。蔡英文當局對日本的主要期望,則是抗衡中國大陸,同時也希望增加臺灣在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等區域合作的可能性;有些新當局高層甚至以為臺灣能夠借由投靠日本就可以巧妙成為美日安保聯盟的一環。以上種種都不太實際,有些更只是幻想。
現在TPP的前途未卜,日本連自家國會都有強烈的反對意見,能提供臺灣多少幫助委實不無疑問。至于臺灣想要“聯日抗中”,或加入“美日同盟”,真正關鍵當然不在日本而在美國,偏偏蔡英文當局似乎仍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蔡英文訪日時的一席“臺灣學習日本造船業的地方很多”,被認為暗指的不只是臺灣急需日本協助制造新型船只及潛水艇,更是期待雙方能有軍事合作。蔡英文參選時出版的專書《英派:點亮臺灣的這一哩路》,6月在日本推出日文版,蔡英文特地在日文版序文中提到了“臺日之間可緊密聯系,共同推進亞洲新價值,一起與世界對話。”公開喊話以便邁向“同盟”的企圖相當明顯。可惜日本在與中國大陸的建交聲明中承認及理解“一中原則”,既然這樣,又怎么可能跟臺灣“結盟”?
如果蔡英文的這種態度算是含蓄,日前臺灣的駐日代表謝長廷,曾公開表示:“臺灣已納入‘美日安保條約’范圍,只是沒有明文,周邊有事時就要啟動。”一廂情愿卻欠缺國際政治常識的試探性大膽表態,不但難以獲得日本政府的正面回應,還可能惹惱美國及中國大陸。
謝長廷曾任“行政院長”、兩度參與臺當局領導人大選,是民進黨元老政治家,蔡英文安排他駐日,加上曾任臺灣“國安會秘書長”、并與日本談判漁權的邱義仁出任亞東關系協會會長,臺當局對日關系陣容堅強,所圖非小。被日本媒體視為“大物政客”(大人物)的謝長廷,也不會只扮演職業“外交官”的角色。必須注意的是,如果謝長廷以駐日代表身分仍然繼續宣揚“臺日安保關系”,當然就代表蔡英文的意志,這就不免會同時踩到“改變現狀”的紅線,后果不可不慎。
蔡英文在“外交”上對日本存有太多幻想,未來必須特別小心,以免為了討好日本,反而先賠上臺灣的利益。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日本政府在政治事務上的計算向來精明,臺灣要小心反而被利用,甚至因此被卷入區域沖突。
文章最后說,在謝長廷赴日“履新”同一天,中國大陸與俄羅斯軍艦同一時段出現在釣魚島附近海域,不管是純粹巧合,還是有意為之,蔡英文都要認真面對其可能的政治意涵。兩岸關系緊張、區域關系更是緊繃,更要謹慎避免過度親日,反而升高了區域緊張情勢,結果不但沒有帶來好處,反而先賠上臺灣利益,到時就麻煩了。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