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界日報》18日社論說,臺灣大選結束,政治出現嶄新局面。兩岸關系絕對是新當局的重中之重,幾乎所有觀察都不約而同指出,蔡英文最大挑戰除了兩岸關系,就是經濟問題。沒有中國大陸元素的臺灣經濟如何走強?如何變好?目前現在看來無解。
臺灣的領導人直選已20年,從李登輝而陳水扁,再到馬英九和蔡英文,執政黨從國民黨、民進黨、國民黨,現在再回到民進黨,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這次大選,臺灣選民心中對兩岸關系雖有一定見解,但競選過程除了“九二共識”語焉不詳、牛頭不對馬嘴的辯論,整個過程,兩岸問題都成“背景”,候選人鮮少直接談“統獨”問題;反而經濟問題和臺灣經濟的未來,成候選人“正面”對抗的主題,要說馬英九和國民黨敗在經濟上,亦不為過。
臺灣《天下雜志》選前民調,選民最關心議題是“經濟表現”,達41%,關心“兩岸關系”民眾只有8.3%。排第二的是教育(16.5%)、收入不平等(13.9%)、食品安全(13.4%)和就業機會(9.2%)。臺灣經濟憂慮因素很多,過去10年GDP成長率持續放緩,勞工工資一直沒有改善;更多人感到,臺灣在東亞四小龍中表現最差,尤其不敵韓國。
臺灣目前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量26%,大陸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其次是香港(13%)、美國(12%)、日本(7%)。大陸也是臺灣外資最重要來源,目前私企累計投資12億美元。臺灣經濟依靠大陸,出現臺灣領先的工業,大陸漸成臺灣主要競爭者,譬如臺灣半導體、晶圓和封測等,都受到大陸產業直接競爭和威脅,讓反兩岸經濟融合者振振有詞。
文章認為,對蔡英文和民進黨執政,北京觀察和衡量重點,或在蔡英文勝選后,言論、政策有沒有“反中”和“臺獨”傾向;對“九二共識”表述,北京有沒有較大認定彈性,還待觀察,它將是影響臺灣經濟的重大因素。
蔡英文取得執政權,但“政權不能當飯吃”,選民選蔡英文的目的,不是、不敢也無法宣布“臺獨”,主要目標在改善臺灣經濟。現實是,臺灣經濟要好,新當局想訂定有效的經濟發展策略,重新找回臺灣經濟成長動力,追上韓國、超過新加坡和香港,很多事現實上無法逃避過大陸。
消極上,大陸如中斷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消極抵制已簽署的各項協議,包括減少或停止陸客赴臺觀光(目前累計陸客人數已達1000萬)、取消對臺灣產品進口讓利,例如臺南的虱目魚契作、南部縣市高級水果銷大陸,或減少對臺投資,臺灣經濟都會雪上加霜,政治“綠油油”的南臺灣,地方經濟立刻受挫。
蔡英文專長國際談判,上任后接力爭取加入美國主導的TPP,政治障礙或許較少。但大陸主導的RCEP如無法加入,經濟前景即蒙上陰影。而兩岸ECFA后續協商、貨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議都未完成,民進黨主導的“立院”如封殺,無異搬石頭狠砸臺灣的經濟腳板。面對國際區域經濟整合潮流,攸關臺灣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和經濟成長的協議,發球權都掌握在大陸手中,臺灣只能被動接球。如與大陸不睦,經濟如何好起來?
蔡英文選前說,兩岸都有責任盡最大努力,尋求一個對等尊嚴、彼此都能接受的互動之道。現在,蔡英文面對兩岸和經濟議題,兩個問題密切相關,要衰退或發展,答案很清楚。兩岸不和諧,臺灣經濟難變好,沒有第二條路可走。臺灣經濟既無法脫離大陸市場,兩年內如無法改善經濟,四年后蔡英文靠什么尋求連任?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