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登陸訪問,遭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嗆聲:“兩岸關系不是國共關系”,兩岸關系不應“國共化”。朱立倫則反問:兩岸當然不只是國共關系,兩岸應該有“民共關系”,但為何獨缺這一塊?臺灣《聯合報》4日發表評論說,這段朱蔡互詰,反映了島內朝野對兩岸議題的奇怪拉扯,也暴露了兩種不同的“怯戰”。
朱立倫行前數度重申會將新北市長任期做完,被外界解讀為“怯戰”;原因是,他此行登陸必定會被在野黨抹紅、抹黑,連藍營內部都有人勸他不要前往,以免不利2016選情。包括今天舉行的“習朱會”,無論大陸對臺灣作出什么友好承諾或冷然以對,可想而知,綠營若非指控朱立倫“被摸頭”、“出賣臺灣”,必是批他“無能”、“空手而回”。可謂“成也罵、敗也罵”。
試想,如果僅僅是進行兩岸接觸,無論得失功過都要遭到抹紅,而臺灣民眾竟然也都茍同;那么,還有誰愿意在兩岸間奔走穿梭、排難解紛?遺憾的是,臺灣的民意,不時就會擺蕩到這樣的極端心理,如此刻便是如此。因此,朱立倫尚未出訪,民進黨已經擺好陣仗,準備把一頂大紅帽子戴到他頭上去。在這種氛圍下,朱立倫深知此行兇險甚多,才會提前作出棄選姿態,以減緩在野黨追殺之敵意。而朱立倫如果存有這樣的心情,恐怕是所見者小,過度自我限縮了。
反觀綠營的心態,則完全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限縮。蔡英文說得沒錯,兩岸關系不應該只是“國共關系”,必須超越政黨格局。但誠如朱立倫的反詰,為何兩岸間獨缺“民共關系”,究其緣由,不正是民進黨長期回避面對兩岸議題的結果嗎?民進黨在政治上標舉“反中”、“仇中”,從而使自己失去與對岸交手、對話的立場和機會;不僅如此,它還藉此杯葛、拉扯與丑化藍營任何與對岸交往和交涉的努力,甚至假裝兩岸關系是臺灣不需要處理與面對的一塊。臺灣近年日趨自我閉鎖,不正是受到這類反中論述的牽引所致?
對于這次的國共論壇,民進黨很酸葡萄地說“臺灣社會不大關心國共談什么”;綠營北市議員梁文杰還說,國共的“作文比賽”,“真的很無聊”。但是,兩岸關系真的“很無聊”嗎?兩岸的經貿往來不重要嗎?兩岸人民的互訪交流不重要嗎?兩岸的和平共處、互不否認、乃至合作打擊犯罪,真的一點都不重要嗎?如果把兩岸關系從臺灣的政治、“外交”、經貿、民生中完全抽離,臺灣的現狀又將是怎樣的面貌?
民進黨因無法在兩岸關系中找到自己的著力空間,又困于政治立場不知如何參與兩岸對話,就把兩岸關系轉化成島內政爭的主要武器,用來攻擊對手。長期以來,兩岸議題對民進黨的主要意義,只剩下“提供彈藥”的功能,專供內斗之用。試想:致力于維持兩岸和平的一方,被指為“賣臺”;極力挑撥、離間兩岸沖突的,卻可以自詡是“愛臺”。這種吊詭的思維,卻能在臺灣大行其道,豈不令人心驚!
民進黨的“抹紅”戰略之所以能夠奏效,主要是建立在民眾的盲信上。但剖析“抹紅”策略的玄機邏輯,卻是做事的人只得到負債,不做事的人卻坐收“只出一張嘴”的利益,這絕非健康的民主。再說,蔡英文提不出有超越眼光的兩岸政策,更無法推進有效的“民共交流”,卻依附在國民黨建立的基礎上奢言“維持現狀”,這除了疏懶,也未免太過投機。如果朱立倫因唯恐遭到抹紅而怯戰,在同一個意義上,蔡英文因無法應對兩岸關系而一概采取曖昧戰略,難道不是更嚴重的怯戰?
對臺灣而言,這正是個可悲的局面。在兩岸關系這種攸關大局的議題上,兩黨無法凝鑄共識以合作對外,反而演成勇于內斗、彼此牽制的局面,對外關系將注定失敗,最后付代價的其實是整個臺灣。一般民主政體,會極力避免讓內政上的爭執外溢到外交領域;但在臺灣,兩岸關系卻被用來作為內斗廝殺的工具,綠營消損臺灣利益絕不手軟,藍營經營兩岸關系則日益喪失眼光與自信,這是臺灣的不幸。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