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去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政治觀察家普遍認為“婉君”(網軍)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了解及回應“婉君”的意見,臺當局“行政院長”毛治國日前啟動“換腦計劃”,邀請多位網絡社群意見領袖為“內閣閣員”上課。官員聽完演講后直說“很震撼”,專家們也對官員的印象“大改觀”。雙方都可謂對對方有不同的評價,確實達到“教學相長”的功能。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3日社評說,值得注意的是,網絡社群意見領袖與“閣員”接觸后,發現官員與外界的印象出入甚大。例如,講師之一的里斯特(Richi)資訊董事長戴季全就形容:“國家通訊委員會(NCC)主委”石世豪說話饒富趣味,毫無電視上的愚昧顢頇感。由此可見,有時輿論對于“閣員”的評價不見得公平,否則豈會出現如此大的落差?
不僅如此,戴季全另外也指出,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冷靜清晰,毫無表情卻無比專心;“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提問直白,務實不拖泥,鮮少交際。他認為輿論與實際情況有出入,系因媒體報導多只記錄片段,久而久之外界就無法準確瞭解首長個性,并表示95%以上首長的眼神清晰具使命感,“看到他們,就對臺灣較不擔心”,也“看得出他們需要人民的幫忙”。
不明就里的人,若是聽到“看到官員后對臺灣較不擔心”,一定又會以為那是臺當局行政團隊自吹自擂的說法,然而此種評價系出自網絡社群意見領袖之口,就特別值得社會大眾深思。為何臺灣現在的政治環境,無法讓有能力的官員可以在他們各自的崗位上,發揮他們的所長?民眾不應只看到官員所謂的“太嚴肅、太僵硬”,而看不到他們“需要人民的幫忙”。
曾任柯文哲“網絡軍師”的講師王景弘表示,官員應站穩立場,把“問題結構”講清楚,外界才有機會協助共同解決問題。他并建議首長、部會都應把自己當成一個“網絡節點”,與人民直接溝通,而非像過去只透過媒體宣傳政策。不過,對政策的誤解一旦成見形成后,官員即使站穩立場,恐怕也無法講清楚。兩岸服貿協議被污名化,就是最好的例子。
例如,臺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就曾針對服貿協議表示,這就像把自家鑰匙直接送給對方,臺灣將失去主控權,服貿利大于弊根本是騙小孩。有此種結論的主因是鄭秀玲認為,服貿協議最致命的錯誤,是臺灣系以發達社會身分,大陸則是以發展中社會身分談判,雙方的談判地位不對等,所以應退回服貿,先爭取對等地位談判貨品貿易。
身為全臺首屈一指大學的經濟系教授,豈會不知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以發達社會身分,大陸以發展中社會身分加入?當初兩岸在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時,不是強調要送交WTO備查嗎?若是兩岸不是在WTO架構下談判經貿協議,試問要求將ECFA送交WTO備查,又是為了那樁?既然兩岸是在WTO架構下談判服貿,何來地位不對等的問題呢?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