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中國將在南京隆重舉行首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臺灣《旺報》今日刊載江蘇省檔案館研究館員徐立剛的文章,談論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四點必要性。
全文內容如下:
2014年12月13日,中國將在南京隆重舉行首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有人認為,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對日本右翼的有力回擊,是對日本政客參拜靖國神社的有力回擊。這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確切,也不全面,在此著重談談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必要性。
一、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必要性,首先在于我們必須以人為本,珍重和敬畏生命,維護最基本人權。南京大屠殺中有30萬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死難,中國人民的生命遭到極大的傷害。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必要性還在于我們必須銘記被侵略、被殺戮的歷史,以史為鑒。南京大屠殺是二戰中三大慘案之一,是近代中國被侵略歷史的重要內容,不可淡忘。
為深切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乃至所有在日本侵華戰爭中被殺戮的死難者而舉行國家公祭,具有恒久的價值,不以當時的國民黨政權已被更替、今后國際關系冷暖而改變。國家公祭之所以是國際慣例,主要原因也在于悼念死難者、銘記歷史這兩點,這具有普世價值,順應人類普世倫理要求。
二、死難者是日本侵華戰爭中侵華日軍的殺戮造成,悼念死難者、銘記歷史必然揭露侵華日軍暴行,反對侵略戰爭,促進人類文明,維護世界和平。國家被侵略是由于國力弱、主權受損害,悼念死難者、銘記歷史必然反思民族悲劇的成因,思考對策,激勵國人愛國發奮,自強不息。
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侵略、否認暴行,悼念死難者、銘記歷史就是反擊日本右翼,維護死難者的名譽權,捍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和戰后國際新秩序。
南京大屠殺30萬死難者乃至所有在日本侵華戰爭中被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主要是平民百姓,悼念死難者、銘記歷史就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憲法精神,尊重民眾,將民眾的情感訴求和意志予以集中、充分體現,慰藉死難者遺屬和幸存者。
三、國家公祭具有制度化形式,富于氛圍感染力。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對于展示國家形象很有意義。這昭示了中國對人權的尊重,對歷史的認知達到高度和趨向成熟。這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喚起民眾與國家患難與共的情感,有利于世人學習和傳承歷史,有利于警示和教育世人尤其是年輕人,有利于與國際社會進行溝通。
四、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出于心靈對生命、對歷史的深切呼喚。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絕不是做作,不是權宜之計,不是舍本逐末。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不必擔心今后國家公祭會受國際關系變化的影響。日本政客菅義偉居然對中國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動機表示懷疑,我們要以實際行動駁斥其言論。(作者為江蘇省檔案館研究館員)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