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蔡英文在臉書上就表示要承擔責任,“2014年我會與大家一起努力,在這關鍵的一年幫民進黨,也幫這個國家做出正確的抉擇”。目前形勢來看,蔡英文帶領民進黨已無懸念。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評論社論文章指出,臺灣社會已經前進了,前進到需要政治人物勇于承擔,蔡英文能否成為臺灣社會的抉擇,能成為帶領臺灣未來幾年發展的最佳抉擇,則還非常需要謹慎的檢驗。
社論摘編如下:
今年年初,蔡英文在臉書上就表示要承擔責任,“2014年我會與大家一起努力,在這關鍵的一年幫民進黨,也幫這個國家做出正確的抉擇”。她的抉擇是再度出馬競選民進黨主席,就她本人的說法,是要推動民進黨的轉型,讓民進黨與時俱進。
蔡英文要做出個人的抉擇,還不算困難,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在蘇貞昌、謝長廷退選之后,蔡英文帶領民進黨,已毫無懸念,但是蔡英文能否成為臺灣社會的抉擇,能成為帶領臺灣未來幾年發展的最佳抉擇,則還非常需要謹慎的檢驗。
蔡英文真正走上臺面、從事政治活動以來,她個人最鮮明的特色,不是展現了什么政治魄力,解決了重大政治難題,不是有什么亮眼的執政成績,造福了廣大的黎民百姓,更不是堅定舉起某條政治路線的大旗,努力推進實現其政治主張。不是的,以上都不是蔡英文的政治品牌,因為要做到上述這些,都需要“表態”,需要在不同理念、不同利益、不同群體之間做出抉擇,也就是,因為要凸顯、展現個人的政治主張與方針,要成為某種立場的“正方”,因此,就必然會制造出“反方”。而這些,正是蔡英文所努力回避的。
于是,蔡英文呈現在臺灣政壇的最大特色,就是好說漂亮語匯,盡量用一切新潮的、進步的卻又“無害”的政治語言包裝自己,卻不對一切重要的、關鍵的課題表達自己的立場,說明自己的方略,也就是“拒絕選邊站”。政治,當然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往往在是非黑白兩端的中間,確實有灰色的地帶,有可以調和妥協的空間。但是,這絕不代表可以永遠選擇回避矛盾,回避“敏感”問題,畢竟,總是要先有立場,先有原則,也才談得上妥協的底線、讓步的幅度。
本來,在蔡英文今年元旦的臉書發言中,她曾表明:“在某些議題上,我們必須展現黨的態度與立場”,她還強調“政治就是一種選擇!而且是一種在外在環境變動迅速的情況下所做的選擇”。看起來,蔡英文是多少想調整她光說空話、光說漂亮話的形象,準備展現“態度與立場”,準備在關鍵議題上做出“選擇”。可惜的是,從她在這次民進黨主席電視政見會上的表現來看,不是沒有調整,不是沒有進步,只是“模糊”、“游移”還是籠罩在她的政治形象之上,改變的幅度極為有限。
蔡英文說,臺灣經濟成長策略不能再沿用上世紀的舊模式,她和團隊“試圖找出新模式”,“坐標就是創新、創業及創造就業機會,經濟發展同時也達財富分配效果”。很好,面對臺灣經濟瓶頸,沒有多少人想要守舊,更沒有人會反對創新、創業及創造就業,問題根本不在于口號與方向,而在于令人信服的作法。在這方面,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稅制”,在達成“財富分配效果”上,蔡英文的稅制主張是什么?又要如何運用稅制來鼓勵“創新、創業及創造就業機會”,我們至今看不到蔡英文的立場和選擇。
蔡英文說,兩岸關系要維持和平穩定,兩岸交往應從著重“量”變“優質”,并回歸民主化、透明化的常軌,不再被特定政商人士壟斷,兩岸經濟也要從以前個別商業利益導向整體經濟利益。這些漂亮話,并無法掩蓋兩岸關系上的關鍵問題,比如,怎樣的經貿協議可以讓兩岸交流“優質化”,又比如,如果民進黨執政之后不承認“九二共識”,又提不出讓兩岸共同接受的新主張,兩岸關系又要如何“維持和平穩定”?
蔡英文是有在前進的,她認同兩岸關系的“和平穩定”很重要,這是正確的方向,但她欠缺的,是更清楚的說明,她心目中民進黨應該提出的整套兩岸政策綱領,這個綱領要如何同時做到“和平穩定”、“民主”、“透明”、“顧及整體國家經濟利益”?難道從ECFA到服貿、貨貿,真的就只是“個別商業利益導向”,真的就傷害了“臺灣整體經濟利益”嗎?蔡英文不應該負責任的說清楚嗎?
蔡英文這位臺灣非典型的政治人物,在團隊的包裝下,選擇“說漂亮進步語言、回避真實政策表態”的營銷手法,以為包裝成中性、溫和、不尖銳、不表態,就能夠跨越藍綠左右,攫取過半選票。
但她和團隊所不知道的是,臺灣社會已經前進了,前進到需要政治人物勇于承擔,在突破舊窠臼、舊思維時候,要端出新方略、新牛肉,不回避爭議,不繞過矛盾,直指要害,果斷解決,這是新時代臺灣社會所要求于政治領袖的。政治領袖要不怕居于正方,不怕面對反方,民眾才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才會表達自己的熱切支持。“想想”了好幾年,蔡英文,還是應該好好想一想。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