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為了盡快平息核四風波,近日作出重大決策:核四的一號機安檢后封存、二號機全部停工。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不管是“停工”還是“停建”,核四基本上是“荒廢”了。國民黨從早年積極建設核電廠,到去年同意以“公投”方式決定核四是否停建,再到如今宣布核四封存停工,其立場似乎已一步步向民進黨的廢核目標“靠攏”。島內半數反核者不愿承擔高電價,臺灣真的做好了“廢核”準備嗎?
評論摘編如下:
鑒于島內民意對第四核能發電廠存廢的巨大分歧,臺當局為了盡快平息風波,近日作出重大決策:核四的一號機安檢后封存、二號機全部停工;未來是否運轉須交由“公投”決定。國民黨的核能政策可謂“節節后退”:從早年積極建設核電廠,到去年同意以“公投”方式決定核四是否停建,再到如今宣布核四封存停工,其立場似乎已一步步向民進黨的廢核目標“靠攏”。
就目前的狀態來看,不管是“停工”還是“停建”,核四基本上是“荒廢”了。據臺當局的解釋,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核四未來的命運:“停建”意味著永遠封存核四,“停工”代表核四未來仍有復工的可能性。不過,在民進黨和反核團體的強烈反對下,核四日后還能否復工,令人質疑。但國民黨當局堅持使用“停工”的字眼,主要是不想重蹈當年民進黨的覆轍。當時陳水扁為了履行競選承諾,宣布停建核四,但被“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裁定“違憲”:指“行政院”在未事先向“立法院”報告的情況下,逕行變更已經“立法院”復議通過的“核四興建案”,未符“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的“憲法”意旨,程序有瑕疵。核四在停建三個月后遂復工。所以,馬當局以“停工”一詞回避“違憲”爭議。
停工也好、停建也罷,核四“夭折”是不爭的事實,對臺灣經濟的影響已無可避免。核四自1999年動工至今,臺電公司共投入2700多億元(新臺幣,下同),如今核四封存、無法運轉,與“廢物”無異,臺電的巨額投資一夜之間變成了龐大的債務。加之去年底累積虧損已達2084億元,如今再加上2700億元債務,對資本額3300億元的臺電來說,形同破產。
由于核能是當今世界上最便宜、最環保的發電方式,臺灣倘若“廢核”,則要承受較高的電費:改用天然氣發電,電價會漲4成;改用離岸風力發電,則漲5成以上。而天然氣發電站從興建到可以供電,需要10至12年,可謂緩不濟急。臺灣未來難逃缺電的命運。
優質、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是經濟建設的重要保證之一。電價高漲勢必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帶動物價上升。有學者分析,如果電價上漲4至5成,消費者物價指數也會增加1.36至1.9個百分點,而過去10年島內物價指數平均還漲不到1%。
日本2011年福島核災再次觸發臺灣坊間的反核神經,但日本未輕言反核,臺灣社會卻如驚弓之鳥。更讓人驚訝的是,半數反核者不愿承擔高電價。如此不禁讓人懷疑:臺灣真的做好了“廢核”準備嗎?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