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由服貿爭議引發的“太陽花學運”持續數日,卻仍未見收場的跡象。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社評文章指出,脫離了理智與有序的學運如脫韁之馬,對政治、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斷擴大,影響更深。這場青年學生發起的抗爭運動,發展至后來已經完全脫離就事論事的合理范圍,演變成藍綠政治斗爭的工具。希望參與“學運”的臺灣青年能夠及早擺脫民粹政治和“臺獨”意識的侵擾,重新回歸理性、有序的正軌。
評論摘編如下:
島內由服貿爭議引發的“太陽花學運”持續數日,卻仍未見收場的跡象。3月30日,在學運發動下,反服貿運動又掀新高潮,數萬反服貿的民眾走上凱達格蘭大道進行抗爭。反服貿運動逐漸轉化為一場反對臺灣現行政治體制的政治運動。
在這場政治運動中,學運成為扛旗者和急先鋒。而在學運的背后,民進黨介入頗深。不僅幾位學運領袖與民進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且在現場的眾多教授也是民進黨成員。在民進黨的鼓動和唆使下,“太陽花學運”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政治斗爭工具。學生運動以暴力手段沖撞和占據“立法院”、“行政院”,造成議事和行政空轉,在臺灣政治史上寫下極不光彩的一筆。
不僅如此,學運對于馬當局緩和矛盾釋出的善意不但沒有接受,相反卻步步進逼,掀起更大的風浪。為穩定局勢,馬英九親上火線召開記者會,與學生代表對話。對于學生的四大訴求:重申退回服貿、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先立法再審查、召開公民憲政會議,馬英九除了堅守“不退回服貿”的底線外,其余三項條件都有松動的跡象。其中包括“陸委會”提出監督法制化、立法審查并行不悖、“公民憲政會議”可再評估等,但學運領袖林飛帆仍堅持認為馬當局“沒有一點具體承諾”,因此退無可退,一定要發動群眾走上街頭進行更大的抗爭。不僅如此,30日晚間凱道街頭抗爭告一段落后,林飛帆仍然強調占領“國會”還無法停止,表示要繼續占據“立法院”抗爭到底。
從學生運動本身來看,學生本性較為單純,理想性較高,其對社會公共事務有著較高的參與熱度,這些都是值得肯定之處。正因為此,臺灣社會各界對學運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與寬容,認為學生運動更能夠代表理想的、進步的社會價值取向。公眾普遍認為,青年一代是社會發展的希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理應給予更多的理解與關照。
然而物極必反,在社會各界如此不計后果的一味庇護甚至縱容下,很容易點燃青年學生不成熟、不理性、不易控的血氣,遷就學運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為,從而助長了學運的過激暴力行為。脫離了理智與有序的學運如脫韁之馬,對政治、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斷擴大,影響更深。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