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3月15日宣布參選黨主席,這場5月將舉行的選舉就此變成了三強爭霸,臺灣媒體稱之為“兩顆太陽”和“一顆月亮”之爭。現任黨主席蘇貞昌是蔡英文的主要對手,前主席謝長廷則是相對黯淡的“月亮”。這場選舉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將影響民進黨兩岸政策走向,并間接決定民進黨2016年“大選”出線者。
“主席綜合癥”顯現
最早宣布參選的謝長廷此前一直公開奉勸蔡英文不要選黨主席,他說,黨主席選舉太慘烈,會傷及羽翼,所以“我來就好”。謝長廷的用意是聯蔡抗蘇。他表明自己對2016無野心,所以蔡英文只需坐山觀虎斗,看他拉下蘇貞昌。
但蔡英文顯然更愿意相信自己。她表示,自己“不需要被保護”。同時,對謝長廷一直用來攻擊蘇貞昌的兩岸議題,她在參選宣言里也幾乎毫無涉及。兩岸政策走向是這種選舉的最大看點之一。蔡英文雖然有意回避,但臺灣媒體自她參選后就一直在追問,民進黨主席選舉繞不開兩岸政策。
謝長廷主張兩岸務實交流,敢于提出拋開“臺獨”的主張。蘇貞昌和蔡英文的兩岸主張則比較相近,但表現形式不同。
近期蘇貞昌的言論不僅沒有向中間靠攏,反而顯示出愈來愈“獨”的傾向,他一再表態“絕不承認臺灣屬于中國”,民進黨繼續逢大陸必反。
這種“主席綜合癥”也曾在蔡英文身上顯現過,她曾被稱為“清新理性”的“白玫瑰”,當上黨主席之后卻率領綠營民眾圍攻大陸海協會人員和大陸記者,變成了“暴力小英”。到她輸掉2012,提出兩岸政策是“失敗的最后一里路”后,言辭又變得溫和,不過也只是在“和而不同”等晦澀詞語中打轉,令人難明真意。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