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協會經貿交流團昨天結束在臺灣的八天七夜“鐵人行程”。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陳德銘訪臺聚焦兩岸經濟合作,尤其產業合作,是相當具有意義的。
全文摘編如下:
海協會經貿交流團昨天結束在臺灣的八天七夜“鐵人行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笑稱自己只是血肉之軀,但有“鐵的精神”。此言并不為過。在短短一周多的時間里,陳德銘一行走訪了8個縣市,從南到北、上山下鄉、敘舊識新,共50個行程,平均一天一個縣市、一天趕7個行程。雖然因時間有限,有些地方只能作走馬觀花式的參訪,但陳德銘毫無敷衍之態,每到一處都仔細聆聽當地負責人的介紹,認真做筆記,有不懂的還虛心請教。如此腦力和體力并行,若沒有鐵打的身體和意志,恐怕早就累垮了。而陳德銘訪臺期間每天都是精神奕奕,“鐵人”的美譽當之無愧。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陳德銘在繁重緊密的參訪行程中獲益良多。他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參觀考察臺灣的企業、產業和園區,特別是“六海一空自由經濟示范區”的規劃與建設,探尋進一步加強與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可行途徑。其實,由于常年擔任公職,陳德銘對兩岸經貿交流了如指掌,尤其關于兩岸產業合作的議題。他向來看好臺灣產業的拼勁、創新能力和全球眼光,呼吁兩岸展開合作,共同賺世界的錢。他還曾給自己訂下目標:今后幾年,要推動兩岸企業家戰略合作,開辟新的合作項目,讓兩岸產業合作升級、提高產業水平。
由于有了明確的目標,使陳德銘此次臺灣之行頗有針對性,而非無的放矢的“作秀之旅”。期間,陳德銘提出了一些值得兩岸產業思考的建議:在參觀臺中精機公司時,他表示,臺中可以把一部分機械制造放到其他地方去,例如把加工外包到大陸去,以便把更多精力放到研發設計和國際行銷上,這樣兩岸可以形成合理的戰略合作與分工;在考察了臺灣三大港口后,他指出,現在兩岸港口高附加值業務如國際配送的比例還很低,應聯手在世界航運市場中多分一杯羹。可見,通過在臺灣實地參訪、學習,使陳德銘一行對兩岸產業合作有了進一步思考和規劃,有助于海協會日后開展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工作。
兩岸經濟合作依然是當前兩岸關系迫切而重要的內容,也是兩岸兩會大有作為的領域。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大陸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發展方向,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以及兩岸交流合作帶來更大的空間。兩岸經濟合作也已進入了亟須充實和提升的關鍵時期。兩岸應抓住這輪契機,加強合作,打造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的兩岸經濟合作升級版,更好地為兩岸同胞謀福祉。
陳德銘訪臺聚焦兩岸經濟合作,尤其產業合作,是相當具有意義的。這次八天七夜的訪臺行程雖然很短,陳德銘自己也說“臺灣是一本厚厚的書,他剛剛讀了一、兩頁”,但以其“鐵的精神”,相信必能很快“熟讀”臺灣,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更上一層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