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臺灣漁船被菲律賓機槍掃射1人身亡。時隔3個月,菲律賓政府昨天派出特使到臺灣屏東小琉球,向遇害漁民的家屬正式道歉,并就賠償達成共識。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菲方已基本做到了臺灣方面提出的四項要求:正式道歉、調查懲兇、進行賠償和漁業談判。事件最近出現了峰回路轉的進展,個中原因,值得深究。
評論摘編如下:
繼菲律賓國家調查局日前建議起訴襲擊臺灣漁船、槍殺臺灣漁民的8名菲律賓海岸防衛隊隊員后,菲律賓政府昨天派出特使到臺灣屏東小琉球,向遇害漁民的家屬正式道歉,并就賠償達成共識。至此,菲方已基本做到了臺灣方面提出的四項要求:正式道歉、調查懲兇、進行賠償和漁業談判。而臺當局也遵守承諾,撤銷對菲的11項經濟制裁。延宕了3個月的臺菲漁業爭議似乎在一夜之間獲得解決。以前臺灣漁民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慘案,但最終不了了之,遑論道歉和賠償了。這次菲方也企圖故伎重演,一直拒絕以官方名義道歉,但事件最近出現了峰回路轉的進展,個中原因,值得深究。
臺灣屏東漁民以捕釣經濟價值較高的鮪魚為主,巴士海峽、臺灣海峽、臺灣東岸的太平洋水域是主要作業區,但由于臺灣和菲律賓都宣布200海里經濟海域,雙方漁區嚴重重疊,從而引發爭議。過去十多年來,菲方曾扣押逾百艘臺灣漁船。最讓人氣憤的是7年前,菲方海警掃射一艘臺灣漁船,造成臺船1死1重傷的慘案。但當時執政的民進黨當局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菲方當然不把臺灣放在眼里。相較之下,馬當局反應迅速、態度強硬,還派出軍艦在相關海域宣示護漁決心,讓菲方不敢小覷。更重要的是,大陸在第一時間聲援臺灣方面,支持臺當局的聲討行動,向菲方傳遞了大陸不會袖手旁觀的訊息,使菲律賓政府有所顧忌。
臺當局不僅是“口頭”抗議,更實施了包括凍結菲勞申請、發布菲律賓旅游警示燈號為“紅色”、停止臺菲雙邊高層交流與互動、停止臺菲經濟交流、推廣及招商等11項經濟制裁措施。實施之初,菲方還口硬,說“對菲律賓影響不大”云云,但上月不得不承認,受制裁措施影響,已有1.6萬在臺或有意赴臺工作的菲律賓勞工丟飯碗。此外,菲方不斷在南海挑起矛盾,導致中菲關系緊張,祖國大陸赴菲旅游人數停滯,讓菲民眾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最近阿基諾三世發表國情咨文時,上千民眾游行示威,抗議國內的高物價、低工資、失業嚴重等問題。菲政府擔心,如果臺灣的經濟制裁持續下去,將是菲國經濟不可承受之重。
案發之初,菲律賓政府強詞奪理,辯稱是“正當防衛”,企圖混淆是非。后來臺灣方面發起“輿論戰”,以事實和證據說話,才讓外界認清了案情真相。菲律賓政府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只好向臺灣“就范”。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