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向東邊的美國飛行回來后,謝長廷前往大陸,參加由臺灣維新基金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主辦的“兩岸關系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日發表點評文章指出,蘇貞昌希望透過美國之行讓美對其放心,而謝長廷則以行動表現出他和大陸能夠面對互動。蘇貞昌與謝長廷的兩條路線,對于民進黨內部未來的政治生態及其在臺灣的政治地位,究將產生何種影響,值得海內外注視。
文章摘編如下:
在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向東邊的美國飛行回來后,前黨主席謝長廷向西邊的香港和深圳飛行,前者圖向美國交心,后者則與大陸交流,形成民進黨內部在兩岸關系上對立與對話、斷流與交流的兩條路線。這對于民進黨內部未來的政治生態及其在臺灣的政治地位,究將產生何種影響,值得海內外注視。
蘇貞昌希望透過美國之行,來促使美方相信民進黨不會像陳水扁當權時期那樣,再扮演亞太地區的麻煩制造者。然而,他完全沒有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及令人可以放心的兩岸關系主張。換句話說,美方實未改變對蘇貞昌的既有質疑。
謝長廷則以行動表現出他和大陸能夠面對互動。也就是說,謝長廷不必到美國去放言高論,已能讓美方相信他無意給臺海局勢制造麻煩。顯然謝長廷力謀改變各方對他自己和民進黨的評價,但成敗與否,尚待觀察。
然而,謝長廷并非沒有局限之處。他在民進黨內部以“逢中必反、逢陸必罵”為主流的形勢下,對兩岸關系的論述已從“憲法一中”退為“憲法各表”,并仍反對兩岸“九二共識”。因此,縱使他能夠再度出任黨主席,其能改變多少民進黨的基本教義派,實屬疑問。
謝長廷應該是希望借此次的正面回應,以得到臺灣民意和美方的肯定,再爭取他個人在臺灣政壇地位的提升。不過蘇、謝在不同路線競逐,就難以讓各方信任整個民進黨有改善兩岸關系的共識和誠意了。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