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馬英九第二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職滿周年。臺灣《聯合報》20日發表評論文章回顧這一年來馬當局的政績狀況。文章指出,去年諸多政策推行的情況顯示,當局政策未關注全面,欠缺周詳溝通和縝密思考,馬英九應記取過去經驗,政策勿求快,應求周延,降低政策阻力,才能收到政策實效,也才能讓馬當局盡速從執政泥沼與民調底谷里爬起。
評論摘編如下:
5月20日是馬英九第二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職滿周年。回顧過去一年,包括年金改革、復征證所稅、“核四公投”等馬當局重大政策,皆遇到民意及黨內巨大反彈,或有停滯,或面臨修正。顯見政策未關注全面,欠缺周詳溝通、縝密思考。
馬英九第二任進行一系列“公平正義”改革,立意良善,也是他人執政所不敢碰觸,值得鼓勵。然而在研擬政策同時,應該思考社會氛圍、征詢民意走向,以及整體經濟成長。否則下場就是政策難以推行,造成民怨,也有傷當局公信力。
以證所稅為例,早在制定之初就傳出企業界、“立委”、股民對條文有疑義,尤其8500點門坎、10億元(新臺幣)大戶核實課稅等,當時引發市場躁動、股市震蕩,黨內中央委員也面諫馬英九,呼吁緩征。
但在當局高層意志下,以先實施、再檢討的“先有再好”思維,“財政部”堅持推動,雖然“行政院”稍作微調,但內容仍未被外界接受。終于在實施一年后,面臨壓力,“府院黨”被迫接受修正,結果不僅收不到稅,又讓政策原到原點。政策打了折扣,自然收不到效果,離政策原意也更遠了。
衡諸年金改革、電價調漲,甚至“核四公投”也遇到同樣問題,黨內仍有歧見,政策推出后,跳出來反對的常是國民黨籍“立委”,甚至聯署反對,形成內部阻力;在政策形成后,部會才去溝通、解釋、微調,對政策本身都是傷害,“立委”也難以接受。
“一個好的政策,絕對比快的政策好”。面對接下來3年,馬英九應記取過去經驗,政策勿求快,應求周延,降低政策阻力,才能收到政策實效,也才能讓馬當局盡速從執政泥沼與民調底谷里爬起。
[責任編輯:扶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