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認為臺灣消費電子業困境在于創新不足。臺灣《中國時報》19日刊載評論指出,唯有不停的創新奮進,才能擁有源源不絕的生機,而時下多數的臺灣年輕人,就是缺少了拼搏的意志,不但自己失去斗志,更扼殺了臺灣進一步發展的契機。
全文摘編如下:
《紐約時報》為臺灣消費電子業困境把脈,認為臺灣的問題出在創新不足、反應太慢。創新主要是靠人才,但近年來臺灣年輕人,愿意投身產業的人愈來愈少,想進公務機關的人卻有增加趨勢。
漢朝初年豪氣干云的賈誼,希望對政制有所改革,卻因守舊大臣阻撓,不幸功敗垂成;守舊大臣反對賈誼的理由,乃是對“洛陽少年,多所更張”深表不滿,漢文帝畏懼守舊大臣勢力,導致賈誼被貶,32歲的熱血青年,終至抑郁而終。
年輕人都想進入公家機關,企圖平平安安過一生,意味著現代年輕人憚于競爭,心態偏于得過且過,難有創新點子;尤其現在企業給的工資,是所謂的22K,不但沒有吸引力,而且對人才的培育具有殺傷力。
從長遠發展來看,年輕人若不敢勇于創業,個個躲在公務員身分的保護傘下,怎么可能激發出創新精神。
唯有不停的創新奮進,才能擁有源源不絕的生機,而時下多數的臺灣年輕人,就是缺少了拼搏的意志,努力以赴突破既存的現狀,而讓自己“畫地自限”的結果,不但自己失去斗志,更扼殺了臺灣進一步發展的契機。
[責任編輯:扶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