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競爭力論壇27日公布的一份最新民調顯示,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達61%,認同自己屬于中華民族者高達90%。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分析這份民調結果。文章指出,民調問題的設計方式固然是影響數據結果的原因之一,但島內多數民眾認同或不排斥中國人身份,主要還是因為近年來兩岸關系突飛猛進,臺海局勢和平穩定,潛移默化之間也漸漸加強了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
評論摘編如下:
島內有民間團體最近進行了關于臺灣民眾身份認同的民意調查,數據結果讓人喜出望外:超過6成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高達9成人認為自己屬于中華民族。這是近年來島內首次有民調顯示,臺灣人在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問題上,肯定的比例超過否定的比例,個中原因值得深究。
這些年島內官方和民間機構就臺灣民眾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問題曾做過多次民意調查,但結果都是一面倒地顯示,臺灣民眾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趨勢逐年降低,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遠高于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但島內最新民調卻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主辦民調的機構認為,這與問題的設計方式有關。以往的調查多采用“分裂式”,島內受訪者當被問及自己的身份時,有3種答案可供選擇:是臺灣人、是中國人、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受訪者多選擇第一項“是臺灣人”。但這次則采用“融合式”設計,答案包括四個類別:“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是臺灣人也可以是中國人”、“是臺灣人,但不必否認是中國人”、“是臺灣人但不是中國人”等。結果合計超過6成受訪臺灣民眾選擇前3項。
“分裂式”設計和“融合式”設計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的第一選項和第二選項把“臺灣人”和“中國人”割裂開來,而后者的4個選項均以“是臺灣人”為前提,然后才問及是否認同中國人身份。“融合式”設計較客觀。“臺灣人”與“中國人”兩種身份并不存在沖突,因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居民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就像香港居民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北京居民既是北京人又是中國人。“臺灣人”、“香港人”、“北京人”只是生活區域、日常方言的劃分,但在臺灣由于政治光譜兩極化,加之“臺獨”勢力興風作浪,使“臺灣人”的身份充滿了政治涵意,被視為與“中國人”身份的對立面。在這種身份混沌不清的情況下,島內不少人只會選擇“是臺灣人”。但近日的民意調查則把“臺灣人”和“中國人”的身份統一起來,則出現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結果,客觀而清晰地呈現出臺灣同胞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真實情況。
民調問題的設計方式固然是影響數據結果的原因之一,但島內多數民眾認同或不排斥中國人身份,主要還是因為近年來兩岸關系突飛猛進,臺海局勢和平穩定,島內民眾不僅受惠于和平紅利,更加深了對大陸經濟改革開放成就的了解,改變了對大陸的刻板印象,從而對大陸產生好感,潛移默化之間也漸漸加強了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
[責任編輯:張潔]